Advanced search
Related Searches: Bluetooth, Virtual Reality, android, smart phone, mtk, smart watch, Keyboard, OPENBOX View all
Picture of 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 文昌帝君阴骘文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 文昌帝君阴骘文

SKU: FS9104016
 这篇文章现在在我们民间,在大陆、在台湾,乃至在东南亚的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包括印尼这些地区,我们还有看到文昌帝君的庙,供奉文昌帝君,很多人来信奉、来拜拜。可是我们现在一般社会大众,对于文昌帝君他的历史,文昌帝君这个人并不了解,文昌帝君所宣扬的,大家更加不知道。大家一般只知道去拜拜、求平安,特别是高中考大学的联考,我也曾去文昌帝君的庙看过,文昌帝君的桌子上摆了很多准考证,影印的准考证,希望文昌帝君来保佑他的孩子能考中。这是我们现在在社会上有看到的。这个情形难免不相信的人,他认为是一种迷信。这些人说迷信,是不是可以说他们不对?也不能说他们不对。为什么?确实这个表现难免让人误会是一种迷信。为什么说迷信?因为不懂道理,不明理,不知道文昌帝君是教我们什么,教我们怎么修学、怎么做,这都不知道,只是烧香拜拜,希望帝君来保佑。难免社会上有很多人,认为说这是迷信。
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.
     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一集)  2010/6/10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1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今天要跟大家学习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这篇文章不是很长,清朝时代江苏昆山周安士居士将这篇文章做一个注解,这个注解编在《安士全书》里面第一个部分。《安士全书》分做四卷,第一卷就是「文昌帝君阴骘文」的注解;第二部分就是「万善先资」,讲戒杀;第三卷就是「欲海回狂」,讲戒淫;第四「西归直指」,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。「阴骘文」是《安士全书》这本书的第一部分,《安士全书》里的注解内容很丰富。我们在汐止拱北殿,利用成立一百一十周年的纪念活动,我们简单来跟大家介绍这篇文章。

  这篇文章现在在我们民间,在大陆、在台湾,乃至在东南亚的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包括印尼这些地区,我们还有看到文昌帝君的庙,供奉文昌帝君,很多人来信奉、来拜拜。可是我们现在一般社会大众,对于文昌帝君他的历史,文昌帝君这个人并不了解,文昌帝君所宣扬的,大家更加不知道。大家一般只知道去拜拜、求平安,特别是高中考大学的联考,我也曾去文昌帝君的庙看过,文昌帝君的桌子上摆了很多准考证,影印的准考证,希望文昌帝君来保佑他的孩子能考中。这是我们现在在社会上有看到的。这个情形难免不相信的人,他认为是一种迷信。这些人说迷信,是不是可以说他们不对?也不能说他们不对。为什么?确实这个表现难免让人误会是一种迷信。为什么说迷信?因为不懂道理,不明理,不知道文昌帝君是教我们什么,教我们怎么修学、怎么做,这都不知道,只是烧香拜拜,希望帝君来保佑。难免社会上有很多人,认为说这是迷信。

  实际上,我们中国民间这些寺庙,在过去的社会都是属于社会教育。教育内容教什么?教伦理、道德、因果的教育,就是在教这些。一般寺庙讲劝善,以前有人在庙里劝善,我们寺院说讲经。但是现在寺庙很少人在劝善,可以说没有看过,甚至听都没有听过。这难免,特别是现代年轻的人他认为迷信,他不要去接触。所以现在年轻的人,他宁愿去信西洋的基督教、天主教,他去信那个教,他认为信那个比较高尚,我们传统拜神都是迷信。如果我们不提倡这个教育,确实这个误会不断衍生,以后就没有了,它教育的精神完全就不存在。首先我们看文昌帝君,一开始:

  帝君曰。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。】

  『帝君』一开头就讲,『吾』就是我,已经有『十七世为士大夫身』,「士大夫身」就是古时候读书人做官的。我们中国民间将这些行业,分做士农工商四大类。读书人现在讲知识分子,这有读书的。大夫是做官的,士大夫身,读书人。古时候读书,求取功名,做官。这个文一开始,他有十七世是士大夫身,说他十七世都是读书人,都做官。这句我们一看就很明了,他讲这个话是第十七世。帝君末后这一世,就是第十七世,是出生在中国晋朝。「帝君生于晋,姓张,讳亚」,亚是亚洲的亚,是他的本名。古人有名有字,名就是小时候父母取的名字,在未成年大家都可以叫他的名。一直到二十岁成年,成年以后小时候的名字就不能叫,所以叫做讳,讳是忌讳。再叫他小时候名字就是不尊敬他,所以同辈要送一个号给他,字号,以后称呼他的字,不称他的名。「越人也,后徙蜀」,徙是搬家,后来他搬到蜀,蜀就是四川,现在中国大陆四川省;「即梓潼居焉」,搬到这个地方,梓潼。所以我们要是看到庙里写梓潼真君,那就是文昌帝君,他后来搬到四川,住在这个地方。

  「其人俊雅洒落,其文明丽浩荡,为蜀中宗师」。在那个时候他人是俊雅洒落,就是说他长得,我们现在说文质彬彬,文人的气质。他的文章明丽浩荡,他的学问、文章非常好,所以成为四川蜀中宗师,就是一代宗师,大家向他学习。「感时事,托为方外游」,那个时候他到方外去旅游。「及门诸子,建祠祀之」,以后他的学生建了一个祠,祠就是民间讲的祖祠,祖祠是祭祀的地方,所以建祠祀之。「题曰文昌君」,他的门生建祠,就是建了一座庙来纪念他,这个庙匾就叫文昌君,等于对他的称号,称呼他叫文昌君,文章很好,学问很好。

  「唐玄宗僖宗」。文昌帝君最后一世是在晋朝,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一千多年,这是他第十七世,最后一世距离我们现在已经一千多年。到了唐朝玄宗、僖宗,「避寇入蜀」,避寇就是遇到强盗,这两位皇帝躲避进入四川。进入到四川,文昌帝君「显灵拥护」,一直到灾难平息。玄宗与僖宗,「诏封晋王」,就封他为晋王,他是在晋朝时代。「后人加称曰帝,盖尊之也。」他原本叫文昌君,后人给他加了一个帝,「文昌帝君」,这是后人加上去的,加这个帝字是表示对他非常的尊敬。这个文出自「四川七曲山清虚观碑记」,清虚观是道教的道观。我们中国道教叫观,佛教叫寺,一般拜神叫做庙,供奉祖宗的叫祠。这是帝君一十七世为世大夫身,就是说他是一个读书做官的人。他做官,他的做法:

  未尝虐民酷吏。】

  『未尝』就是说他从来都不曾,不曾去虐待这些人民,『虐』就是虐待,不顾人民的生活,不去了解人民他生活的痛苦,他都是认真为人民来做事,帮助他们解决困难,从来都不曾去虐待这些人民。『酷吏』,「酷」是残酷,「吏」是下面办事做官的人,酷吏就是苛吏。不残酷,这是「未尝虐民酷吏」,就是说他做官都是爱护人民,不是一个残酷的官吏。如果要是残酷的官吏,那就没有慈悲心,自古以来就有这种情形,做官没有慈悲心,人民就很惨。下面就是说出他的做人、做事存心:

  救人之难。济人之急。悯人之孤。容人之过。】

  他在做官就是救人的灾难,『救人之难』,这个「难」就是有灾难、有困难,他去解救。『济人之急』,「急」是紧急的,人遇到紧急困难的事情,他会去帮忙济急,我们现在讲慈济,我们现在社会上说慈济,慈悲救济。这主要是「济人之急」,就是人有急难去救济他。人遇到急难的时候是非常需要,非常需要的时候要赶快去救济他,人家有灾难、有困难要去救济,急难。在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急难的事情非常多,不但是发生灾难,这个急难要赶快去救济。就是我们平常生活当中时常也会遇到紧急的,遇到人家有困难,我们也是要去救济。这是文昌帝君他告诉我们,他做官是怎么做的。这两句必须要引申到我们现实生活当中所有困难、紧急的事情。我们自己也曾经遇到急难的事情,自己遇到急难是不是很希望别人赶快来救济我们?当然是这样。我们自己有这个需求,别人也是一样,别人有急难,他也希望别人赶快救济他,所谓「人同此心,心同此理」,凡是人都是一样的道理。我们有急难,希望人来救济;别人有急难,他也是希望有人赶快去救济他,这是一定的道理。

  『悯人之孤,容人之过』。「孤」就是孤寡,「悯」是怜悯,我们一般说孤儿寡妇,很孤单。特别现在的老人是孤单老人,孤单老人也很可怜,死了没有人知道,没有人照顾,子孙也都不在身边。社会上有孤寡的人,文昌帝君对他们都有怜悯心,怜悯心进一步就是去照顾他们,像现在办老人院照顾老人。我们净老和尚常常讲的办弥陀村,弥陀村主要是照顾孤寡老人,子孙不在身边。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与过去不一样,过去三代同堂、五代同堂,子孙住在一起,现在没有了,因此现在全世界这个老人的问题愈来愈多。所以家师提倡弥陀村的这种构想,主要就是照顾老人过一个幸福的晚年。另外孤儿,现在的孤儿,在现代不一定是父母都不在只剩他一个,实际上现在的孤儿比过去多得太多了,虽然父母都健在,但是没有人照顾,没有人照顾,我们看起来就好像没有。

  现在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得太多,过去五十年前生活很艰难,物质生活很缺乏,说没人照顾。现在物质生活都提升了,现在的小孩物质生活也都很丰富,父母对子女物质的供给,比过去那是多得太多了,怎么说没有照顾?这点我们要明了,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最缺乏的是什么?现在经济比以前是好得太多了,在物质生活的照顾是普遍都很丰富,可是反过来精神生活没有人照顾。虽然物质生活比过去好很多,现在小孩很享受,现在的小孩,父母都很疼,怕他受苦,都不敢让他做事情,出国旅游住大饭店,小孩就开始在享福了,现在这个时代是这样。以前像我这个年纪,大饭店不曾听说过,现在年纪大了,出家有这个因缘去接触,在过去是不可能去接触的。但是我现在看大饭店、宾馆,父母都带着二、三岁的小孩就开始享受,现在小孩就开始享福,这都向外国人学习的。享福,你看这些小孩是不是真的快乐?你仔细看,并不快乐;物质上是很享福,但是精神上很缺乏,很孤单。所以这个孤,在现代这个时代我们要仔细去观察,这个孤的意义应该包括精神生活,物质过得很丰富没有错,但是过得不快乐。

  所以现在也有很多学生,连小学生都在自杀。你想想看,他难道没有父母吗?有。他家里没有钱吗?也有。生活难道过得很艰苦吗?不是,不是生活过得艰苦,物质生活都很充裕。为什么他会自杀?过去我们根本没听说学生在自杀,现在不但大学生、中学生,连小学生都有听说自杀的。为什么?他的精神生活非常孤单,做父母的人也不知道要怎么去帮助他。做老师、做父母、社会上的人,不知道要怎么帮助他。因为大家都不学习我们祖先的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所以没有办法去帮助他。所以文昌帝君,「救人之难,济人之急,悯人之孤」,我们读到帝君这个文章,帝君写这文章要做什么?他说这个做什么?就是劝我们这样来学习。

  「容人之过」,容是包容。我们俗话说,「人非圣贤,孰能无过」。人是凡人,既然是凡夫、凡人就不可能没有过失,特别我们人与人相处,我们要去找一个人十全十美的,这在这个世界上可能没得找,你要去哪里找一个十全十美的人?这个人一点缺点都没有,这找不到。因此,我们人与人相处,互相必须要有容人之过,包容别人的过失。反过来,我们自己也有过失,别人也是包容我们的过失,我们也要包容别人的过失。这是帝君教我们的,他就是这样做,他这样做告诉我们,就是教我们这样修学。

  广行阴骘。上格苍穹。】

  这是讲阴德。这个『骘』,我们一般讲阴德,就是做好事自己不去宣扬、不去表扬。『格』就是格天,「上格苍穹」就是与上天感应,与上天相应。所以一句话说「上天有好生之德」,这就是讲上天都有好生之德,如果我们人也有好生之德,我们的心跟上天的天心就相应,上天的心如此,我们的心也是如此,那就跟祂一样,这是上格苍穹。苍,我们一般讲苍天。你要「广行阴骘」,这个广字是讲广泛,在我们生活上很广泛的去行阴骘,这样来上格苍穹。

  人能如我存心。天必赐汝以福。】

  这两句告诉我们,我们一般人,如果能够如同文昌帝君他这样的存心,『天必赐汝以福』,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你,赐福报给你。这两句我们看起来,要得福报我们存心就要善,要做好事,这样天必定会赐福给我们。如果我们要是没有像帝君这种的存心,只有去求帝君,去拜拜,买些水果去拜他,是不是帝君就保佑我们会得福报?如果我们没有照这样修,福报还是得不到。如果我们造恶业,反过来是得恶报。所以这里面没有迷信,我们如果学习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就知道。中国民间所有拜的神,祂有内容的,祂有理论在,祂有方法在,我们去拜主要是要向祂学习,如理如法的学习,我们就可以避免灾祸,得到福报,这怎么会有迷信!如果不学习,只有拜一味去求,不知道要断恶修善,那就是迷信。下面说:

  于是训于人曰。】

  这句是说帝君下面就是对我们人的教训,这个『训』就是教训,教训里面也举出历史上几个公案,几个例子。

  昔于公治狱。大兴驷马之门。窦氏济人。高折五枝之桂。救蚁中状元之选。埋蛇享宰相之荣。】

  这是举出四个公案,四个历史上的公案。『昔于公治狱,大兴驷马之门』。这是举出汉朝时代于公,他是东海人,「为县狱吏」,古代说县官。古代的县官,不但负责行政也负责司法,就是说他包括司法,所以监狱,人犯罪、犯案也属于他管的。这个公案是说他的郡有一个「孝妇,寡居守节」,这个孝妇是寡妇,奉养她的婆婆,「养姑甚谨」,奉养她的婆婆非常谨慎。婆婆怕她的媳妇再嫁,「自缢死」,自己上吊自杀。婆婆的女儿就告这个媳妇害死她的母亲,这个媳妇也没有办法辩解,「公争之不得」,于公去帮她争取也没有办法。以后「孝妇死」,东海这个地方闹旱灾三年,都没有下雨。后来有一位新的太守来,于公替孝妇伸冤,伸冤之后去祭孝妇的墓,去拜祭她,「遂雨」就是才开始下雨。从那个时候开始「凡所平决,民皆允服」,凡是他去平反,去替人伸冤的,所有的人民都心服口服。

  那个县的公门损坏,地方上的父老大家发心要来帮忙修理,「父老谋治之,公曰:可高大其门,令容驷马车盖」。就是说门坏掉了,门可以再做高一点、做大一点,高就是高,大就是大。多大、多高?四匹马能够通过。古时候四匹马一起拖车,四匹马跑得比较快,四匹马拖的车就高大,四匹马托的车能够经过,那个门必定很高、很大。「我治狱多阴德,并无冤枉」,他说我在治理狱政,有冤枉的人都替他平反,他积了很多阴德,阴德就是说做好事人家不知道,并没有冤枉好人;「子孙必有兴者」,他的子孙必定会兴旺。后来果然他的儿子「定国,果为丞相,封平西侯。孙永侣,为御史大夫」,都做到很大的官。这是第一个公案。

  第二个公案,「窦氏济人,高折五枝之桂」。这是「五代」,在那个时代有一位「窦禹钧,燕山人」,年纪三十多岁无子,梦见他的祖父告诉他,你不但无子,而且你的寿命不长,「宜早修德以回天」,就是说你要赶快做好事,这样能够挽回天意。「禹钧由是力行善事,有家人盗钱二百千,自书券系幼女背,曰永卖此女,以偿所负,遂遁。公怜之,焚券养女,及笄择配嫁之。同宗外戚,有丧不能举,出钱葬之;有女不能嫁,出钱嫁之」。这是他的祖父托梦给他,他从那天开始努力做好事,他家里的家人偷他的钱二百千,写了一张借卷绑在他小女儿的背上,就是说他拿了那笔钱,这个女儿就永远卖给他,来偿还他负的债务,他这个家人就走了。窦氏觉得很可怜,这个家人偷他的钱也是不得己,还把小女儿留给他。他就将借钱的那张纸把它烧掉,抚养他这个女儿一直到她长大成人,找对象将她出嫁。同宗族,外面的亲戚如果有人死了,没有能力买棺木,他也出钱帮他埋葬;有女儿长大成人无法出嫁,出钱帮她出嫁。

  「公量每岁所入」,量就是说每一年他所收入的;「除伏腊供给外,悉以济人」,就是说自己很节俭,所剩的钱都拿去救济别人。所以「家唯俭素」,他家庭里面很勤俭,素就是说过得很简单,「无金玉之饰,无衣帛之妾」。「于宅南建书院,聚书数千卷,延师课四方孤寒之士,厚其廪饩。由公显者甚众」。他的生活很简单,在他住宅的南方建一间书院,买很多书,请老师来教四方孤寒之士,没能力、没钱读书的这些子弟。由于窦氏他的帮助,后来显者甚众,显是说做了显官,很多人都有很大的成就。「不久连生五子,皆聪明俊伟」,没有多久连续生了五个儿子,本来说没有儿子,还有短命,现在做好事生了五个儿子,都很聪明。

  「复梦祖父告曰:汝数年来,功德浩大,名挂天曹,延寿三纪,五子俱显荣。汝当益加勉励,无惰初心也。后长子仪,礼部尚书;次子俨,礼部侍郎;三子侃,左补阙;四子偁,右谏议大夫,参大政;五子僖,起居郎。八孙皆贵。公享寿八十有二,无病谈笑而逝。冯道赠诗曰:燕山窦十郎,教子有义方,灵椿一株老,丹桂五枝芳。」这是说他后来不但有儿子,五个儿子都做大官;本来寿命很短,延寿三纪,三纪就是三十六年,活到八十二岁,无病谈笑往生。这是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,这个公案就是出在五代这个时代。这集的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这里。下面的公案,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学习。谢谢大家的收看,祝大家法喜充满,六时吉祥,阿弥陀佛。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二集)  2010/6/10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2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上一集我们学习到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这篇的文章。这篇文章是在《安士全书》第一篇,周安士居士注解得非常的丰富。佛门里面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祖师,一生特别提倡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、《安士全书》,这三本书他老人家在世印得最多,其他大乘经典印得不多,这三本善书印得最多。这三本不是佛经,为什么祖师印这么多?我们仔细学习才知道,祖师知道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缺乏伦理道德、因果教育,所以特别提倡。如果没有这三本书的基础,我们要学习大乘佛法就有困难、有障碍,我们念佛求生净土也有障碍,所以祖师极力的提倡。文昌帝君是中国民间大家都知道的,现在文昌帝君的庙也还不少,在大陆、在东南亚、在台湾还是很多。可是很少人学习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只是知道去拜拜,不知道学习帝君对我们的教训。

  上一集我们学习到帝君对我们的教训,讲出历史上四个公案,就是说做好事的善报。第一个告诉我们「昔于公治狱」,昔,过去汉朝时代,汉朝这个时代于公治理狱政治理得很好,没有冤枉好人;被冤枉的人都替他们平反、替他们伸冤,所以以后他的子孙很发达。五代,窦氏济人,窦燕山,他是燕山的人,所以后人叫他窦燕山。他的名字叫禹钧,三十几岁无子,有一天梦见他的祖父给他托梦说:你不但无子,而且寿命不长,劝他努力积德修善,可以挽回天意。窦燕山他就真正力行善事,后来连续生了五个儿子都很聪明,后来都做大官。他的寿命延寿,延三纪,三十六年,到了八十二岁才往生,死的时候无病谈笑而逝,没有生病,跟家里的人说笑,讲讲就往生了。他是延寿三十六年,本来他的寿命只有四十六岁,寿命不长,延寿三纪,延寿三十六年,活到八十二岁。这是举出窦燕山他改造命运的历史公案。下面又跟我们说一个公案:

  【救蚁中状元之选。】

  「宋宋郊、宋祁,兄弟同在太学。有僧相之曰:小宋大魁天下,大宋不失科甲。后春试毕,僧见大宋贺曰:似曾活数百万生命者?郊笑曰:贫儒何力及此!僧曰:蠕动之物皆命也。郊曰:有蚁穴为暴雨所浸,吾编竹桥渡之,岂此是耶?僧曰:是矣!小宋今当大魁,公终不出其下。及唱第,祁果状元。章献太后,谓弟不可先兄,乃易郊第一,祁第十。始信僧言不谬。」蚁就是蚂蚁。这是宋朝时代宋郊、宋祁两兄弟,兄弟一起在太学。古时候太学是国家办的,现在说大学,古时候要入皇帝办的太学,那是很不简单。这两兄弟读书、道德学问都很高,遇到一个出家人帮他们看相,宋郊、宋祁兄弟,「小宋大魁天下,大宋不失科甲」,就是说哥哥也考得上,但是弟弟是第一名,大魁天下,中状元,就是进士第一名。后来到春天考试完毕,这个出家人又看到大宋(就是宋郊)就庆贺他,说你好像救活过数百万的生命,你有救过数百万的生命。宋郊就笑笑的说:贫儒何力及此?贫儒就是穷书生,古代的读书人,还没有做官,是穷秀才。贫儒,读儒家的书。他说我怎么有能力去救数百万的生命?他笑着回答这位出家人。

  「僧曰」,这个出家人又告诉他,「蠕动之物皆命也」。他说数百万的生命,你不要以为大的才是一条生命,蚊虫、一只蚂蚁牠也是一条生命。他才想到,「郊曰:有蚁穴为暴雨所浸」,宋郊才想到,有一天他看到一个蚂蚁窝。蚂蚁窝我小时候也曾经看过,一颗黑黑的在树上,那真的不知道有几万只,数百万,蚂蚁窝。下雨整个蚂蚁窝被雨水浸泡,当然蚂蚁会被水淹死,会被雨水淹死。「吾编竹桥渡之」,他就编了一个竹桥,渡是帮助牠,帮助这些蚂蚁不要被雨水淹死。「岂此是耶」,他说是不是这件事情?「僧曰:是矣!」这个出家人跟他说这件事,宋郊说是不是这件事情?出家人回答他,是的!就是这件事情。「小宋今当大魁,公终不出其下」。这位出家人又告诉他,他说你弟弟考试应该是考第一名,大魁就是第一名,但是你也不在他之下,你不会比他后面、比他低。「及唱第」,放榜,唱第,「祁果状元」,他的弟弟宋祁果然中状元第一名。但是宋郊他不是第一名,这位出家人怎么说他不会在他弟弟之下?被「章献太后」,皇帝的母亲,「谓弟不可先兄」,照伦理来说,弟弟不能在哥哥之前。「乃易郊第一,祁第十」,就把他换过来,你是弟弟要排在后面,不能排在哥哥前面,弟弟考第一名,宋郊是考第十名,章献太后把他们换过来,换宋郊第一名,他弟弟换到第十名,哥哥要第一名,弟弟要在后面。「始信僧言不谬」,那时候他才相信这个出家人所说的没错。这是救蚁中状元之选,本来是他的弟弟中状元,他救了数百万的蚂蚁,才换过来,他弟弟的状元让给哥哥,这是第三个公案。第四个公案:

  【埋蛇享宰相之荣。】

  「楚孙叔敖,尝出游,见两头蛇,杀而埋之。及归,忧而不食。母问其故,泣对曰: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,今儿见之,恐弃母而死也。母曰:蛇今安在?曰:恐后人又见,已杀而埋之矣。母曰:无忧。吾闻有阴德者,必获善报,汝必兴于楚。后果为令尹,执楚政。」这是楚人,楚国时代有一个孙叔敖,有一天出游,出去玩,看到一条蛇两个头,看到一条两头蛇,他就把牠杀死埋起来。「及归」就是回到家,「忧而不食」,非常忧虑,吃不下饭。「母问其故」,他的母亲就觉得很奇怪,什么缘故?怎么今天回来闷闷不乐,饭也吃不下。「泣对曰」,泣就是哭泣,哭着回答他的母亲,「儿闻见两头蛇者必死」,他说我曾经听说过,凡是看到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。「今儿见之」,今天我刚好看到一条蛇两个头,他说我一定会死,恐怕放弃母亲而死。「母曰」,母亲就问他,那条两头蛇现在在哪里?他就告诉母亲,「恐后人又见」,我怕有人又看到,害后面看到的人也会死,「已杀而埋之矣」,我已经杀死把牠埋起来了。他的母亲听到这样说「无忧」,不要烦恼,她说有阴德的人,必定会获善报。为什么?你杀那条蛇不是恶意,你是善心,你怕以后的人又看到两头蛇,两头蛇会害到以后的人,你杀死牠,你有这个好心,一定会有好报。她说你不会死,你不用烦恼,而且后来还会有好的报应。果然以后,「为令尹,执楚政」,执楚国的政事。这是孙叔敖的公案。这个公案我们不能误会,杀蛇将牠埋葬有功德,就一天到晚去杀蛇,这就造杀业。他这是存心,那点存心,不是教我们去杀蛇。以上帝君为我们举出四个公案,这四个公案就是给我们做证明,历史上做善事得善报。下面跟我们说:

  【欲广福田。须凭心地。行时时之方便。作种种之阴功。利物利人。修善修福。正直代天行化。慈祥为国救民。】

  『欲广福田,须凭心地』。这句就是跟我们说要种「福田」。福田在哪里?在我们的心。在我们这点存心,我们是存什么心?我们的心是善念,还是恶念,如果善念,这就是福;如果是恶念就是祸。在《太上感应篇》后面指微章里面告诉我们,「夫心起于善,善虽未为,而吉神已随之;或心起于恶,恶虽未为,而凶神已随之」。《汇编》里面给我们说出这个公案,说出元自实的公案。元自实有一天要去杀死一个人,怨恨一个姓缪的人,这个人对不起他,忘恩负义,对不起他。他拿了一把刀,有一天早上要去杀他,到了他家想到,对不起他的只有姓缪这个人,我如果杀死他,他家里还有八十几岁的母亲,还有他的妻儿谁要照顾?我杀了他一个人,等于杀了他全家。他经过一间庙,轩辕庙,供奉黄帝的庙,这个轩辕翁(庙主)早上起来要诵经,看到这个人经过他的庙门口,后面跟着凶神恶煞好几百个;没有多久,又看到他走回来,后面跟着善神天将好几百个。觉得很奇怪,把他叫过来问,到底发生什么事情?这个元自实跟轩辕翁说:那个姓缪的忘恩负义,对不起我,我刚才拿了一把刀准备去他家把他杀死,这样我的怨恨才能消。但是走到他家,又想到他家里母亲那么老了,还有妻子,如果杀死一个人,等于杀死他一家人,想到这里,放弃杀死姓缪的念头,所以又回来。轩辕翁才跟他说刚才看到的情形,他说你刚才怒气冲冲怨恨这个姓缪的,心里怨恨那个人,一定要把他杀死,你的后面跟着好几百个凶神恶煞,虽然你还没杀死那个人,但是你的恶念起来,凶神已经跟着你了,我有看到。你这个念头转变又回来了,这是善念起来恶念没了,虽然还没有做善事,起这个善念,好几百个善神已经跟随着你了。所以这个公案也能够对照文昌帝君这句,「欲广福田,须凭心地」,就是我们的存心是善还是恶。如果我们存心是善,不管是善人恶人我们都得福报,我们是善心、善意对待一切人,我们得福;别人他造善、造恶,那他有他的因果。所以须凭心地,主要是我们的心最重要。福田在哪里?就是我们的心,看我们存什么心,善心还是恶心?善心就是福田。

  『行时时之方便』。我们要增广福田,要凭着心地,看我们心里想什么念头,我们如果是善心就会「行时时之方便」,方便就是给人方便、让人方便。『作种种之阴功』。「阴功」就是我们做好事,没有人表扬,也没有人登报,也没有人在电视上宣传,也没有人知道。阴功比阳功更好,果报更殊胜,所以佛菩萨圣贤劝我们积阴功。阴功没有人知道,我们的功德全都保住了。阳功就是人家知道的,明显,人家知道,人家赞叹你,人家褒奖你,人家发奖状给你,你做一些好事马上就报应光了。所以丑事、坏事情,尽量去给人家宣扬,人家一直骂我们,一直替我们消业,这样消得快。丑事不要怕别人知道,知道的人这个骂一句、那个再骂一句,替我们消业障,这样消业消得很快。所以丑事不要怕人家知道,业障消得快。好事,最好不要被人家知道,知道了这边赞叹、那边赞叹,夸奖你一下,发个奖状给你,好事一下就报完了。所以《了凡四训》说,「阳善享世名,阴德天报之」。丑事尽量让人知道没关系,这样业消得快。如果丑事不让人家知道,恶愈累积愈深重;好事不要让人家知道,愈累积福报就愈大。所以恶事不要掩盖,要掩盖好事,掩盖好事就是阴功。

  『利物利人』。「利物」是有利益于物,物包括范围很广,有动物、植物、矿物,这都是物,物的范围很广。「利人」就是利益人,对人有利益,对物有利益。『修善修福』,善跟福我们都要去修。『正直代天行化,慈祥为国救民』。「正直」是要靠教化、教育。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正直的人,为什么?我们现代的人没有接受圣贤佛菩萨伦理道德、因果教育,我们现代的人没有接受这个。所以我们这一代的人,从小在学校读书没有教这个,社会也不提倡,家庭也不教这个,自己做错事情也不知道,怎么会正直?当然不会正直。不正直要怎么代天行化?这是不可能的。所以要代天行化,必须要学习圣贤佛菩萨的教育,这才有办法来代天行化。「代」就是代理、代表;「天」就是指天道;「行」是实行;「化」是教化,教化这些还不知道的人。

  「慈祥为国救民」。慈祥就是慈悲心,佛门说慈悲心;为国救民,在过去古时候确实做官的人,他确实有这个存心,因为都有接受圣贤的教育。古时候读书都要读儒家的书,学习《弟子规》、四书五经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。纵然有贪官污吏也不会很过分,不像现在的人根本都没有一个标准。贪官污吏他做错事情,他自己心里还有标准在,知道自己不对。现在的人他没有读这个、没有学习这个,他做错了他也不知道,他也不知道自己错了,为什么?因为他没有圣贤教育的标准在。每一个人都想,我自己想的都是对的,每个人想的都不一样,大家都对,所以这就没有办法为国救民。虽然口号都是为国救民,实际上做不到,实际上还是自私自利,为自己着想,不为大众着想,不为大众设想。所以慈祥为国救民,现在为国救民要怎么救?要提倡圣贤道德伦理、因果教育,这是现代救民。如果你不学习,人不觉悟,这社会风气也没有办法改变,家庭问题没有办法解决,书读得愈高愈糟糕。所以古人说的,我觉得很有道理,如果你没有学习这些伦理道德教育,书读愈多知见愈邪,邪知邪见。没读那么多,邪知邪见比较少,比较单纯;读愈多,增长邪见,特别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。下面说:

  【忠主孝亲。敬兄信友。】

  『忠主』,这是指君臣,君就是领导人,对领导人忠心,以前臣子对皇帝,皇帝是君。君臣是普遍在社会各个阶层,举个代表,譬如国家的元首,这是君,下面做官的是臣,以下的都是臣,对国主要忠。『孝亲』,「孝」是孝顺双亲,父母亲。要忠主,必须有孝亲的心,才能够忠主。古时候说找忠臣以孝子之家,这个人是不是能够尽忠,就看他是不是在家的时候孝养父母、孝顺双亲。如果这个人是个孝子,他必定能够忠主;如果对父母都不孝,他怎么能够忠主?所以古时候做官举孝廉,这个人是不是孝子?廉是不贪,古时候举出这样的人出仕做官,为人民来服务。『敬兄信友』,这是兄弟互相尊敬爱护,「敬兄」这是尊敬,要有尊敬心,对我们的兄长、长辈要尊敬。对朋友要有信用,对朋友不能失信,要有信用,这是说做人基本的道理。现在人不讲这个,现在人都是教人不孝,教人不孝就不忠,对父母不孝,对国家怎么会尽忠?当然他也不会尊敬兄长,对朋友他也没有信用,会去欺骗,对朋友没有信用。所以帝君教我们这样修学,我们要从这里学习,这样做才是为国救民,慈祥为国救民。

  像现在净空老和尚提倡《弟子规》,劝全世界的人来学习,很多人接触到都会同意,都会接受。但是这个学习也不是说短时间我们就能完全做得到,特别年纪大的人烦恼习气都很重,要改不好改。知道不对,不对就是改不过来,譬如说脾气很差,常听经也知道,知道这个不好。有听经的人知道,没有听经的人当然他不知道,知道是知道,但是控制不住。这个我们要原谅他,我们要以原谅自己的心去原谅别人;如果我们自己有这个过失,也是希望别人能够原谅我们。所以我们还是要用这样的心去原谅别人。年纪大了,习气有这么好改吗?以前李老师说的,四十岁以上他就不教。四十岁以下的人跟他学经,有时候会打、会骂;四十岁以上,他就不教了。为什么不教?他习气已经固定了,他改不过来,你怎么忍心再去要求他、勉强他?他已经很可怜,你还要求,他就不教了。所以四十岁以上的人跟他学习,他都很客气,对他们很客气。如果真正会接受的人,他才会骂他、讲他、教他。不能接受的人,过去净老和尚常常跟我们说,他在李老师会下,怎么有的学生稍微有一点过失就被骂?有的学生犯再大的过失,对他都是笑咪咪的,对他很客气。怎么会这样?老师才找他到房间告诉他,那个人我讲了他也不会接受,讲了也没用,反而愈讲他愈故意,这样就要对他客气一点,随便他了。所以真正会听话的人,老师就会教他;不听话,不接受,老师讲他,一直有理由跟老师辩,这老师就笑笑,对他很客气,不会讲他。

  所以我在家师净空老和尚这里,也了解这个道理,现在我也收徒弟了,徒弟也有要听的,也有不听的。现在我自己心里很清楚,你要害一个人,叫他去收徒弟,他就气死了。没结婚,没生子,没被小孩忤逆,徒弟会忤逆你。忤逆怎么办?幸好我在老和尚那里听了一些道理,现在徒弟不听话,就学李老师,对他很客气,不要见怪,反过来用慈悲怜悯的心去同情他,不然你怎么办?一定是要这样。如果你要是骂他、讲他,跟他结冤仇;结冤仇,彼此都没有好处,对他也没有帮助。如果你骂他,对他有帮助,当然还是有价值,毕竟对他有帮助。不但没有帮助,还有损害,那何必呢?所以现在父母教小孩也是如此。

  昨天,我弟弟才告诉我:他的二女儿读到大学,跑去澳洲;她母亲把她的护照藏起来,被她找到,她说她二十岁了,她自己有权利。我说:放下,放下!女儿长大成人是别人的,放下。你培养她到大学,她不听你的,你要气会气死,气死了验不出伤。所以要看开一点,放下,各有因缘。所以「忠主孝亲,敬兄信友」,现在没有受这个教育,读到大学、读到博士,他还是不懂,你能怪他吗?也不能怪他,因为他没有接受这个教育。我们想到这点,反过来用一个心态去对待他,怜悯的心态。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是这样,我们是有比较好的因缘,有听一些经,懂得这些道理,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他不知道,他也不知道问题发生在哪里。下面说:

  【或奉真朝斗。或拜佛念经。报答四恩。广行三教。】

  『或拜佛念经』,你看文昌帝君是道教的,他也劝人拜佛,他也有学佛。『奉真朝斗』,这是道教的,道教拜斗,现在拱北殿有拜斗。「真」就是道教讲天仙的意思;「斗」是列宿之名,二十八星宿,这是斗。奉真,奉真就是敬奉天仙,道家修到天仙。我们看《太上感应篇》说,「欲求天仙者,当立一千三百善」,道家有人修天仙,修成就的。斗就是斗宿、星宿的名称,道教的书都有记载。我这里买了一套《道藏》,新文丰出版社,我买了一套《道藏》,所以我的办公室里面有《乾隆大藏经》佛教的、道教的藏经。拜斗,斗就是记人的善恶,注人的生死,他主管的,主管人的生死。在《地藏菩萨本愿经》说主命鬼王,主耗鬼王,主祸鬼王,就是这个管理的。这是记人的善恶,注人的生死,我们要尊敬,所以奉真朝斗,敬奉天仙。如果这样排起来,天仙在前面,斗宿在后面。在劫初,在劫刚开始的时候,还没有众星,梵王帝释因为驴唇大仙之请,后来才安置二十八宿在四个门上。斗是西门第五宿,斗宿。斗宿要用粳米花,米或者是蜜去祭祀他。

  仙宫庙拜斗,米斗是用米来祭拜。一般说道教是拜斗,佛教是放燄口,燄口是超度,拜斗是求消灾。所以以前我母亲常常在拜斗,以前小时候不知道什么是拜斗,大人拜就跟着拜。所以我的印象很深,受我母亲的影响,我母亲在我们小时候就带着我们到处拜。拜斗,消灾,常常在拜,也曾经来这里拜,很小的时候也曾经来这里拜,我的印象很深。一般人不明了这个道理,只是这样拜,如果是有诚心还是有感应。我母亲以前常说:有烧香就有保佑,有吃药就有行气,反正你有烧香就有保佑。所以我现在上来仙宫庙,我每天上来都要去烧香,受到我母亲的影响,她说有烧香就有保佑,我现在赶紧去烧个香就有保佑了。所以我们大家上来,仙宫庙的香不用钱,七炉香,你去烧香就有保佑。要想得到更殊胜的利益,我们要学习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你才知道拜斗是什么意思,怎么拜才会得到消灾免难,福慧增长。

  好,这集的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,「奉真朝斗,或拜佛念经,报答四恩,广行三教」。我们下一集再继续来学习,谢谢大家收看,祝大家法喜充满,六时吉祥,阿弥陀佛。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三集)  2010/6/11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3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上一集我们学习到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:

  【忠主孝亲。敬兄信友。或奉真朝斗。或拜佛念经。报答四恩。广行三教。】

  我们学习到这段。『忠主孝亲,敬兄信友』,这是根本,我们做人应该要做的道理,这也是我们一般讲的伦理道德。现代人没有接受伦理、道德、因果教育,不知道人与人的关系。不懂得道德,不知道因果报应这个事实,因此整个社会就没有忠主的人,忠主的人愈来愈少。为什么忠主的人愈来愈少?因为孝亲的人少。不知道孝亲,他就不能对主人来尽忠,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伦理、道德。这个道德就是道德仁义,一般简单讲,讲道义。现在的人只讲利害,不讲道义。所以现在的人他没有道德仁义,往往老板培养一个干部,培养到他的功夫技术有成就,他就离开,他就要去别的公司了。别的公司也会挖角,去挖别家公司的这些人才,这个人贪图那家公司薪水较高、待遇较好,他就动心了,他就想要离开。他就不会去想到这个公司最初给他的栽培,他应该要来回报,他不会想到这些。所以现在忠主的人没有了,人不尽忠,不尽忠就是从没有孝亲来的,人家讲不孝。不孝双亲,不敬祖宗,这样怎么可能对国家尽忠?尽忠,大的来说是一个国家,小的是一个团体、一个公司行号。他不会尽忠,没有这个忠心。所以,忠臣出在孝子之门。「敬兄信友」。有孝亲,才会忠主,才会敬兄,才会信友,对朋友才有信用,这是做人的根本,这是摆在前面的。

  「慈祥为国救民」。要怎么救?现在就是提倡教育。我们净老和尚一生提倡的就是慈祥为世救民,不但为国,为这个世界,救这些人类、人民。怎么救?教育救世。人如果没有教育,没有接受圣贤、佛菩萨的教育,人做错事情都不晓得。人的思想、言语、观念错误,结果就是带来世界的动乱,天灾人祸。特别现在,美国拍一支片,二O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有大灾难,这个影片全球联播,去年这个影片就开始在全球播送,这是对人类的一个警告,有大灾难。灾难怎么来的?科学家无法解释这个问题,科学家只能够跟你报告有灾难。但是他没办法教人化解灾难的理论与方法,这科学家到目前为止还做不到。所以要回归到宗教教育,圣贤、佛菩萨的教育,特别是因果教育,这个世界的灾难才会有可能化解。

  『奉真朝斗』,「奉」是敬奉,「真」就是天仙,在道家讲真人,修成仙了。像我们现在拱北殿有供奉老子,老子是真仙,还有八仙,八仙都是修仙修成就的,在历史上有记载,他们修道成仙有成就。奉是敬奉。「朝斗」,斗就是斗宿,我们看天文二十八宿,拜斗;有南斗、北斗,南斗注生,北斗注死,拜斗,这是尊敬,敬天。『或拜佛念经』,「拜佛念经」,这是佛教的。所以文昌帝君儒释道三教他都有学习,我们从他这篇文章来看就很清楚,「拜佛念经」或是「奉真朝斗」。现在拱北殿这是道教的全真派,全真派就是吕洞宾吕祖这个宗派,提倡三教合一,所以大殿供奉三教,儒释道三教的教学。所以这次一百一十周年的活动,也有奉真朝斗,有拜斗;做三时系念,是拜佛念经又念佛。符合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,奉真朝斗也有,拜佛念经也有。奉真朝斗、拜佛念经这都能消灾,我们一般说求消灾免难。这个四句合起来,最主要就是『报答四恩,广行三教』。我们一般佛门念的回向偈:「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,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」,就是「报答四恩」。「广行三教」,三教就是中国传统儒释道三教。我们从这里看文昌帝君也是多元文化,提倡三教合一。我们再看下面:

  【济急如济涸辙之鲋。救危如救密罗之雀。矜孤恤寡。敬老怜贫。举善荐贤。饶人责己。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。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。】

  这就是具体跟我们说出做善事的项目,具体跟我们说出来。『济急如济涸辙之鲋』,「鲋」就是鱼。「涸辙」,就是一条鱼要是没水,我们想鱼没有水会死,赶紧倒水给牠,牠才能够再生存下去。鱼要没水这就很紧急,举出这个例子来做一个代表。就是我们在生活当中「济急」,急就是急难,紧急的,我们要去帮助他,救济。好像那条鱼没水,你赶紧要倒一些水给牠,不然牠马上就会死掉,时间非常的紧急,不能拖延时间。所以在这个紧急的时候,有些做法会跟平常不一样,比如说我们一般社会上大家常常看到的,像医院的救护车、消防车,那是济急,那是紧急的。救人、灭火紧急的,所以他开车就可以闯红灯,它有打一个信号可以闯红灯。我们平常不可以,他救急、济急可以,因为那是紧急的,大家要先让它,要紧急处理事情。因此我们学习到这句,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较紧急的事情要优先去处理,就是这个意思,要优先处理。如果遇到有些特殊情形,也得要有善巧方便。

  所以过去九二一大地震,也有很多人埋怨政府救急比民间还慢,为什么较慢?它得要一关一关一直的呈报,还得要批准,如果卡到一个官员不在,那就卡在那里,卡在那里就派不出去。反过来民间的救济较快,民间不用去申请老半天,有人有紧急的就赶紧去救了;政府都得要一关一关慢慢的呈报。政府就是没有像戒律说的开遮持犯,你要分紧急情形,还是平常的情形,平常的情形你就是要照程序来,紧急你就要看状况,那人就要死了,还等到你公文批下来,那就死光了。所以政府做事情就是不会变通,难免会造成有些紧急应该去帮助的,反而耽误时间。所以遇到紧急的事情,要有变通的办法,因为这是济急,「如济涸辙之鲋」。

  『救危如救密罗之雀』。「危」就是很危险,人或是物很危险。「雀」就是麻雀,麻雀被网子网住了,那也很紧急、很危险,要被人抓去烤小鸟,要赶快解救牠,这都是紧急的。这是说救危急的时间不能拖延,要优先。我记得以前当兵的时候,在树林的营区,大家要轮流站卫兵。站卫兵,士兵要出去没请假单就不能让他出去,有病要请病假,有事要请事假,或是公假。有一个站卫兵的就不会变通,他就怕被上司处罚,不会变通。一个士兵他生病很紧急,忽然倒下不省人事,接着里面的车要把他载去医院,他说没请病假单不让他出去,这就完了,那张病假单请来就没救了。所以政府它的规定,没有授权让人变通,这是没有办法去救急;再另外一方面,执行的人他也不会变通。如果你要是看到这个情形,实际上就是真的有病,不是假的,你就赶紧放他通过。你要是被人处罚也是功德很大,你救人一条命,被关禁闭一个礼拜,这也值得。被关一个礼拜,救人一条命,这以后功德很大,他就不会修。这是要知道救危急,不能拖延时间。

  『矜孤恤寡,敬老怜贫』。「矜」就是同情、怜悯,去体谅感受,这讲心情,我们现在讲爱心。讲「矜孤恤寡」,现代人听不懂,现在的人要跟他讲爱心,他就听懂了,就是爱心。爱这个字就是用心去感受,去感受别人的痛苦跟需要,要替他来想,替他的立场来想,替别人来想,这样才能够体会到孤寡他的需要。如果要是没有这种心态也体会不到,他体会不到当然就不会去帮助他。所以孤儿寡妇要用心去体会,体会他们的需要。「敬老怜贫」,敬就是尊敬,我们一般讲敬老尊贤,老人,这个老在中国传统文化,七十岁以上就算老,老人是七十。俗话说「人生七十古来稀」,人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就很稀有,所以七十以上就是老。对老人要尊敬,在《三千佛名经》有一尊佛叫做敬老佛,南无敬老佛。这尊佛出现的那个时代,大概那个时代的人都不知道要尊敬老人。所以那尊佛在那个时代出现,用敬老来作佛号,就是教那个时代的人、众生要知道敬老。敬老是美德,这是善事。

  净老和尚提倡弥陀村的设计,这就是敬老,敬老具体的构想。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,老人很可怜,没人照顾,子孙要是没在一起,现在年轻人要是成家立业他就搬出去,没跟父母住在一起。所以有很多老人死了也没有人知道,在社会上时有所闻,常常听到新闻报纸报导这种事情。这个事情会愈来愈多,为什么?老人会愈来愈多,年轻人会愈来愈少。因为现在的人不要生小孩,生小孩要带,没有人要带;如果有生,一个而已。如果一对夫妻他们要照顾四个人,以前说两个人要照顾四个人,他们负担就增加。所以现在年轻人没有办法负担照顾老人,老人愈来愈多,年轻人愈来愈少。因为现在的人不要生,生小孩晚上被小孩吵,吵到都不能睡觉,带小孩很痛苦,没人要生,生一个自己都不带,跟过去的时代不同。我母亲生十个,怎么带?她带不过来,就大哥带弟弟,我被我大哥、二哥、三哥都曾经背过,我也要背我妹妹,以前就是这么带。现在的人不要生,现在生一个都嫌太多,干脆不生比较快活!是不是年轻的人愈来愈少,而老人愈来愈多?

  所以以前我们台湾,我刚当兵退伍的时候,三、四十年前提倡节育,说「一个孩子不嫌少,二个孩子恰恰好」,不要超过三个。我祖母就骂说:又不用他养,烦恼那么多,一个如果死了不就都没有了。那时候提倡这个,听说现在政策改了,鼓励人生育,现在的人都不要生,人口太少,现在我们台湾的政府听说生小孩都有辅助。现在提出这个政策,证明以前那个政策不对,那个政策有问题,现在回过头来叫人多生一点,人太少了。现在澳洲缺人,所以庄严师的儿子,我跟她的儿子和媳妇说:你们要是生四个,澳洲政府就帮你们养,你们就不用上班。他们的福利很好,生四个你们在家带小孩就好了,澳洲政府就会发薪水给你们,人不够。现在大陆也是这个情形愈来愈多,老人愈来愈多,年轻的愈来愈少,年轻的谁要去照顾老人?如果老人又再唠叨,人家就更讨厌,真的你就去当孤单老人。所以现在老人也是自己要认分,安静一点,要识时务为俊杰,不要太唠叨,唠叨被年轻的讨厌,到最后你就没有人要。

  文昌帝君教我们要敬老,所以我们净老和尚他提倡弥陀村,就是照顾老人他晚年的生活,希望老人一生为社会国家奉献,晚年可以过着一个幸福的日子。老人照顾他的物质生活,还得要照顾他的精神生活,要让他的心情好!心情好,他以后往生会去好的地方;如果他要往生的时候,心里很不平、很怨叹,统统堕三恶道。老人难免老了都会心不平,辛苦一辈子,到老了变这个下场,他的心怎么会平衡?心绝对不平的。不平,难免就怨天尤人,造罪业,死了以后堕三恶道,这就更加可怜了。所以照顾老人,不但要照顾他物质生活,也得要照顾他精神生活,使他精神生活过得很充实、很快乐,死了以后能往生到人天善道,帮助他去好的地方,这个功德也很大。因此弥陀村的设计,这个构想非常的好。

  怜就是可怜,贫就是没有财富。要有怜悯之心,怜贫,我们就会去帮助这些贫穷的人,能够让他的日子比较好过,物质生活比较提升一点。但是这个贫要是从两方面来讲,有精神上的贫乏和物质上的贫乏,物质上的贫乏我们大家比较知道,精神上的贫乏一般人就比较没有去注意。比如说这个人他很有钱,但是他过得很不快乐,他也没智慧,没有学习三教圣贤的教育。他这个人虽然很有钱,我们要是学佛的人,你心里就感受得很明显,他精神上的财富很贫乏。我钱很多,钱很多怎么样?没智慧。没智慧,钱很多,不是好事情。所以有钱是福报,用钱是智慧。这个福报是你过去生修来的,修财布施得财富得来的,现在这个福报现前,你要是没智慧去处理,反而是造恶业,有钱造得重,没钱造得轻。你想有钱是不是好事情?不见得。他要是有智慧,用这些财富继续再修福,他福报愈来愈大,这一生享不完,来生生生世世继续享福。所以贫,我们不要只看到没钱的人没得吃,那贫,有钱人他就不贫,要看哪一方面,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。所以我们救济、可怜,对物质生活缺乏的人,要可怜他;对有钱人,精神生活很贫乏的人,我们也要可怜他,我们也要给他帮助。怎么帮助?老和尚的CD,这送他听,这是对他有帮助。这是说敬老怜贫。

  『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,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』。「措」就是筹备、准备,「衣」就是衣服,我们穿的衣服,「食」就是饮食、食物,「周」是周济,「道路之饥寒」。这是从前的时代交通不是像现在这么方便,所以人大部分走路,能够骑马、坐轿,那是富贵人家才有,一般人都走路。如果是冬天,特别是在北方冬天都下雪。在台湾我们比较体会不到寒冷,因为台湾现在寒冷的时间,只有北部冬天短时间。我在山东住一年多,才真正去体会到什么叫做寒冷。衣服穿得这么厚,风能够钻进骨头里面去,所以我连大门都不敢出去。你想看看,以前的人在外面走路,现在还有暖气,古时侯又没暖气,真的有很多人没钱可以买厚衣服来穿,冷死的。所以善心的人士,他会准备一些比较厚的衣服、比较保暖的衣服,准备预防道路上的行人,他走到那里刚好寒冷,他会需要。特别是南方的人比较没那么冷,不知道,走到那里才知道那么冷,但是没有准备,这个时候他就很需要,要去帮助他;再来就是饥,饥就是肚子饿,走路走得很远,没得吃,这是饥寒。这个一句话来说,这是举一个古时候农业社会的例子。但是我们学东西要活学活用,这是举一个例子,举一件事情,我们根据这件事情,这个例子的精神,要知道我们现在是针对什么事情,要怎么来做法。总说一句,就是生活上他的困难、他的需要都包括在这一句里面,生活上一个衣、一个食,衣食住行,衣食是最主要的,就是生活上有困难要给他帮助。

  「施棺椁免尸骸之暴露」。棺椁,棺是棺材,椁是棺材外面又一个棺材,两层。古时候有棺、有椁,比较有身分地位的人,他棺材是两层的。以前的人如果死了,没钱去买棺材。以前我常常听人说,死了没钱可以买棺材,草席卷一卷就把他埋了,没钱可以买棺材,买不起。以前常常听我父亲在说,欠个棺材本。棺材,如果要买比较好的,传统都是土葬的,要是买比较好的,买桧木那种材料,一副棺材也很多钱。一般没钱的人买不起,薄薄的那种棺材,他就买不起,得要用草席。因此在过去那个时代,贫寒的人家,确实没有钱买棺木,那个尸体都暴露在外面。所以我记得差不多四十年前,我们台湾有个《扬善杂志》,这个杂志现在不知道有没有继续办,宣扬的扬,善事的善,它有一个项目让人捐钱捐棺木。大概棺木都是捐给地方上的公所去处理,如果说地方上有人死了,没有人去处理,没有人去买棺材给他收埋,报到公所那边,公所那边有人发心捐棺木的钱,他就用这个钱去买棺木来帮他收埋,在四十年前还有。现在这个问题,社会上应该都能够来处理。这条善事要引申开来,就是帮人处理后事,比如说我们现在佛门里面,助念这个方面也很重要。现在不是没钱可以买棺材,子孙不会处理,人一断气就把他送到冰库去冰,一下就给他下寒冰地狱,这就很可怜。所以现在我们的临终关怀,天主教也响应临终关怀,我们佛门净土宗提倡助念,这个现在有很多人能够接受、能够认同,这是好事。下面说:

  【家富提携亲戚。岁饥赈济邻朋。】

  『家富』就是说你的家庭要是比较富有,就比较过得去,你比较有钱,你就要『提携亲戚』,「提携」就是提拔他、帮助他。家族亲戚朋友他有需要,我们帮助他,这是家富提携亲戚。亲族他需要做正当事业,或是生活上的需要,要给他提拔,这是家富提携亲戚。这一条我看到天仁茗茶的老板,李先生这个老板,在洛杉矶净宗学会他太太拿一本书给我看,《回甘人生味》。就是他做证券做失败差一点跳楼,后来又做起来,写这个经过的一本书。在我来看这个老板对他自己的亲戚,他有财富,他也都提拔他们,这就是这个地方讲的「家富提携亲戚」。

  『岁饥赈济邻朋』。「岁饥」是说遇到水灾、旱灾闹饥荒,饥荒就是五谷欠收,吃的不够。如果自己家里面有剩的要拿出来赈济,「邻」就是邻居,「朋」就是朋友,邻居、朋友,你拿出来帮助人。你家里面米屯积很多,别人没得吃,要拿出来赈济、救济。这是有钱的人他有这个财富,有这个能力,遇到饥荒的时候要来救济,要做好事。不能自己有得吃就好,看别人都饿死,这样就有罪过。下面说:

  【斗称须要公平。不可轻出重入。】

  这就是说做生意,这两句就是我们做生意,以前做生意用的斗、用的秤,现在这就比较不用了。以前斗就是容量,秤是用来秤重量,斗量数量,这要公平。公平,过去的时代政府有规定,一斗有多少,量斗的规格。譬如说一斗是一尺四方,深度也一尺,比如一个例子这样来说,你不能给它做九寸,做九寸就减一寸,现在量起来:我这是一斗。它那一斗就数量不够,这样就偷人家这个斗,他就在那里动手脚。还有以前用斗去量米,一个斗,有,它看起来四方都没有错,但是下面用一个板隔起来,没有到底,那也是偷。秤的秤锤去灌水银,这就是『轻出重入』,秤比较轻,我们台湾还是一斤十六两,秤起来有十六两,实际上是十三两而已;秤进来十三两,实际上是十六两。秤进来秤比较重,秤出去秤比较轻,在那颗秤锤装机关,这样去偷斤减两。这就不公平,这在佛经里面讲犯了偷盗戒,五戒里面的偷盗戒。所以「不可轻出重入」。

  这是讲我们做生意要凭良心、要公平,不可以去占便宜,不可以去占人家的便宜。占人的便宜有好处吗?没有好处,自己会有损失。所以以前我记得十几岁,跟我母亲去卖菜,我们对面一摊南部上来,一个台南麻豆的人上来开的。他一样去中央市场批菜,他就卖得比我们便宜,后来我们就让他拼倒了,真的倒摊。后来我们就一直研究怎么可能?一样去那边拿的,他怎么能卖那么便宜?一般说赔钱生意没人做,砍头生意有人做,哪有人在做赔钱生意的?但是明明他就在做赔钱生意。后来我们去调查,他去批发菜,他去买菜的时候顺便给人家偷拿一些,偷拿就不用本钱,当然他可以卖比较便宜。我说原来是这样,难怪我们会倒,他不会倒,我们倒了。倒了之后,我母亲才去出家。后来我跟我母亲说:可能那个是佛菩萨、护法神派来的,不然让你赚钱,你就放不下;把我们拼倒了,你才会放下,也是好事情。但是他这么做,他有因果。文昌帝君教我们不可以这么做,「斗称须要公平,不可轻出重入」。

  好,这集的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这一段。下面,下一集我们再继续来学习。谢谢大家的收看,祝大家法喜充满,福慧增长,阿弥陀佛。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四集)  2010/6/11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4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上一集我们学习到:「家富提携亲戚,岁饥赈济邻朋,斗称须要公平,不可轻出重入」,我们学习到这段。这一段是做生意买卖要公平,不能占人便宜。占人便宜,实际上自己没占到便宜是吃亏,这有因果报应的。我们接下来再学习下面这句:

  【奴婢待之宽恕。岂宜备责苛求。】

  这两句是说对待下属。古时候男的叫做『奴』,奴才,古代男子卖给有钱人,卖终身的,到他家做奴才;女子做婢女,『婢』就是丫鬟,贫寒的人家卖给有钱人做奴才、做婢女。这是劝有钱人、富有的人家对奴婢要『待之宽恕』,「宽」是要宽容,「恕」是要包涵,奴婢要是有任何过失,要用这种心态对待他们。『岂宜』,「岂宜」就是说怎么可以去责备他。『苛求』就是很刻薄去要求他,无理的要求,刻薄的要求。卖给人做奴婢已经很可怜,离开他的父母,那就非常可怜,来到家里为我们服务,也是要存一个感恩之心,不能看不起他,甚至无理去要求他、去责备他。这是过去的时代。现在这个时代,我们学到这句,现在奴婢是什么?你请的人,你请的佣人,尤其现在台湾以及新加坡,包括现在大陆比较先进的城市,有请外劳,外劳是从国外请来的。我也曾经过看新闻、报纸,新闻、报纸我是很少看,偶然瞥一下、看一下,也看过虐待外劳,报纸都有报导出来。

  所以看到这一条,以前我母亲在世的时候,也请了一个泰国的外劳,一位女众,我母亲八十几岁跌倒,走路不方便,请她来照顾。我就感到很感恩,她从她的国家来到我们这里,虽然赚我们一点钱,但是她也要付出,离开她的家庭。所以私下我都会拿一点红包给她,给她的红包是不会被抽佣的,因为外劳来这里,政府要抽,仲介也要抽,实际上酬劳她只拿到一半而已。但是一半,她回到她的国家就很好用了,譬如印尼的外劳来,我们这里的三千块就能换他们国家的一百万,在他们那边就很好用了。所以他们来做两年,回去够买一间房子,他们消费、物质费用比较低。所以我们现在学到这句,如果有请外劳,我们要宽待他们,如果他们有不对、过失,也要多多包涵他们。最重要是教导、教育他们,要教他们,不是无理的去要求他们。如果是无理的要求,这就不对,这就错了。下面说:

  【印造经文。创修寺院。】

  这两句是在三宝里面种福。『印造经文』。印光祖师讲:「印造经文」有十大利益。印光祖师他一生示现给我们看的,他是以印经流通为主,特别印善书《了凡四训》、《安士全书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,这三本书印最多,其他大乘经典印得没那么多,这三本印最多。印经、印善书,古人也说「一世劝人以口,百世劝人以书」,经书能够流传到后世,一百世、二百世都能流传下去。现在科技发达,制作录影的光碟、DVD,这也能够流传很久,这不但有文字,还有声音,还有影像,这也包含在印造经文这句里面。经文,我们必须印正确的经文,在佛经里面就是要印《大藏经》里面有的,有收录的,这个经就是真的,我们可以印、可以流通。《大藏经》里面没有收录的,这就靠不住,这就要去审查,看它的内容,如果是邪知邪见的经书,或是有夹杂邪知邪见的经书,那就不可以流通,那流通会害人,害到人的法身慧命,不但没有功德,反而有罪过。所以印造经文也要印真经正忏,这样才有功德。

  印经,现在有很多人知道印经,印得很多,到处丢、乱丢,甚至丢垃圾桶,这也有罪过。经要尊重才有功德,经印出来乱丢,甚至丢垃圾桶,这就没有功德,有罪过。所以我们现在呼吁大家印经,我们社团华藏净宗学会就是替人服务,有人发心要印经,我们可以替人介绍,接受别人的委托,有专人负责替他们印。最重要的,经印出来要有人讲解、有人介绍;如果经印出来,大家看不懂,不知道那本经在讲什么,他也没有兴趣去看、去读。所以净空老和尚一生讲经说法,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的也是讲经说法。经就是要有人讲解、有人介绍,我们才知道它里面讲的内容是什么,对我们生活上有很迫切的需要,这样大家才有意愿读诵、受持、学习,所以经印出来后面就要有人讲、介绍。自己请回去看,看懂的有,有这种人,但是我看不多,特别是现代的人不读古文,他看不懂,甚至把意思看错了,曲解、误解、错解。所以印造经文有功德,讲经说法更重要。

  所以我们道场印经都配合净空老和尚的讲解,或者他介绍的,他在讲经当中讲到的,大家就知道那本经在讲些什么。虽然那本经他不一定有讲,但是他有介绍那本经在讲些什么,我们就大概知道一些内容,我们就会去请来看。所以我们印经有配合讲经的。现在有些报纸广告很大一篇,说印经有功德,也有人去印。印经是很好,我们也赞叹,但是不要做一些好像不如法的,希望这个经印出来要有人讲经,要请法师讲经。譬如说现在《普门品》很多,大家都在读《普门品》。我在五月的时候去大陆普陀山,百七圆满,同修招待我去普陀山住三天。普陀山住三天,晚上没事情,我说没事做,我们现在来到观世音菩萨的道场,就来学习《普门品》。他们就去买好几本《普门品》,在那里学习《普门品》。不然大家一直拜,也不知道在拜什么。很虔诚!大陆的人在拜,不像我们这边烧香是七炷香插七个炉,他们是一把这么大把,还这么长,在拜。所以讲解很重要,就是印造经文要请法师讲经。

  『创修寺院』。「寺院」要做什么?供佛,供养三宝,佛法僧三宝。寺院就是让修道的人修行,他有一个安住的地方,修道弘法的地方。如果修寺院,寺院盖得很庄严,但是这里没有修道的人,这是结缘,让人种善根,这个功德是有。就像是看到佛像,阿赖耶识就有一个佛像的印象,有这个种子在,这个利益是有;但是现在这一生,现前你要得利益,没有,为什么?他不了解佛像的含意,不知道怎么修学。所以现在有很多寺院是做观光,观光是结缘,让人去走走看看,看到佛像、看到经典,也给他种个善根,有这个功德。但是对改善社会大众迷惑颠倒造恶业没有帮助,对现前社会大众断恶修善、破迷开悟,这方面没有帮助。为什么?没人讲解。现在的寺院,你去找有几间寺院在讲经的?很少。讲经,讲得如不如法,这又是一个问题。所以寺院就好像学校一样,要有老师传授、教导,有学生来修学,那才是寺院真正的功德。不然盖得很漂亮,盖得很庄严,放着养蚊子,花很多钱。家师常讲,如果寺院盖得很美、很庄严,花那么多钱,没有人在那里修行,没有人在那里弘法,不起作用,人家对佛教一样是误会,一样是不了解,钱都埋在地下,不起作用。

  所以家师一生效法印光祖师,印经、讲经流通。他说现在盖道场要盖什么道场?电视台、电脑网路、做DVD,这样来弘法。确实他老人家有先见之明,确实这才有起作用,这真的有效果。不然盖在那里,大家来拜拜、来走走,照个相,这样而己,对内容一无所知,不知道。但是现在寺院都被这些无知的人霸占,他仗着他的权力,你要去那边讲经,他不让你讲。霸占的人以后要下地狱,所以接寺院、接道场、做住持,那不是开玩笑的,霸占愈久罪愈重。好像你去霸占一间学校,你去霸占也不教学,只是霸占着,每天做观光,做其他不相关的事情,你想他有没有罪过?可能连我们这个世间法律都不容许,何况佛法的因果论。占愈久罪愈重,拿着佛教的形象做生意买卖,这都有罪。

  所以创修寺院,我们现在这个时代,印光祖师教我们,小道场就好了。二十个人的这种小道场,负担较小,比较没有压力;如果道场盖得大,开销大,压力就大。如果这个寺庙没有庙产,就要想办法维持寺院长期的开销,这样心就不清净。所以现在读到这两句,要「印造经文,创修寺院」,也要学习。不然你看到这个,我们赶快来印经,经印了乱送,送到最后人家不要,丢垃圾桶,你想这样有功德吗?反而有罪过。盖寺院,盖寺院大家比较喜欢出钱。你看这个寺院要是盖愈大、愈庄严、愈美,那根柱子是他的,名字还刻在上面,再多钱他都会拿出来。你说我们来办一个培养讲经的法师,一块钱他都拿不出来,除非有听经明理的人,他才会去护持这个。听经明理的人都比较没有钱,有钱人都不听,不听他就愚痴,有钱有福报,但是愚痴,愚痴就乱花钱,乱花钱就造恶业,福报享尽,恶报就现前。实在很冤枉,拿钱去造恶业。没钱恶业还不会造得那么重,钱愈多恶业造得愈重,这就冤枉。

  所以佛门一句话说,「人身难得,佛法难闻」。我们在六道轮回要得人身,很难得!得人身要闻到佛法,更困难。如果得人身不闻佛法,你就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,你再有钱也没用,你的福报如果享尽,你造的恶业,果报成熟就要堕三恶道。在经典上讲三世怨,第一生修福,第二生享福,享福的时候又再迷惑颠倒,不知道再修善造福,福报享尽,恶业造多,果报现前,第三世就堕三恶道。所以《华严经》告诉我们,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是名魔业」。如果你不发菩提心做好事、修善业,做好事、修善业来生你会得福报,你有钱,享受荣华富贵,但是你没有菩提心,没有学习经典,你就迷惑颠倒。迷惑颠倒,福报来,钱就乱用,就造恶业,用福报去造恶业,福报愈大业造愈大,福报享尽,恶报现前就堕落三恶道。所以《华严经》说,「忘失菩提心,修诸善业,是名魔业」。所以发菩提心重要。要怎么发菩提心?要学习经教。你不学习经教,菩提心怎么发你也不知道。这两句我们要好好来学习。

  所以我们的道场现在印《大藏经》,也是替人服务,印经消灾。在二OO一年老和尚提倡的,二OO二年三三一大地震,那次灾难减到最轻,就是发起印《乾隆大藏经》,灾难有减轻了。现在《藏经》老和尚提倡一万部,还继续在印。别人发起印经,我们也赞叹,我们也不能说只有我们能印,别人印都不行,不能这样。但是我们要把印经,如理如法怎么印,要跟人家说明。希望印经要如理如法,不要浪费,经典印出来,确确实实有它的作用。所以我们《大藏经》印出来都是对人负责的,印几本就是几本,一块钱也不会有出入。印出来的经典,寄几部到哪个单位,都有记录。印经的帐目、记录,我们都可以公开的,随时内政部要来查,可以让他查,我们没有做两本帐,一本而已,没有两本的。我们不需要做两本,我们不是怕世间的法律,我们怕的是因果律,我们要对因果负责。如果只有怕世间法律,没用,世间法律定得再严,走法律漏洞的人愈多。老子说,法定得愈严,盗贼愈多。法律定得很严,但是盗贼反而更多,为什么?他不了解因果,他想如果我能走法律漏洞,我就占了便宜,我得利益。如果了解因果的人,他就不敢这么做,为什么?他知道这么做,不但没有得到利益,反过来损失、吃亏。如果了解的人怎么会这么做法?绝对不敢这么做,他会打算盘,会算。所以因果算的是什么?算现实的利害关系,加减乘除,古人记功过格。所以印光祖师一生重视因果教育,道理在此。所以印祖说,这个时代如果不提倡因果教育,所有的佛菩萨、所有的神仙都下降,也救不了这个世界。为什么?大家最重视的是利益,因果就是跟你讲利害,讲现实的。你要讲现实,不出因果。我们再看下面:

  【舍药材以拯疾苦。施茶水以解渴烦。】

  这是讲『舍药材』,我们现在说义诊,贫穷的人家买不起药,我们布施药材拯救他的疾苦、他的疾病。如果有好的药可以布施、施舍,我们现在比较鼓励中药,但是中药假的也很多,所以现在药材要买真的,还是要有一点常识。在北京的同仁堂已经三百多年了,这间老店能够做这么久,改朝换代,能够延续到现在还这么大间,就是它遵古法制,我曾经去买过。台北也有一间同仁堂,「北京同仁堂」。北京同仁堂以前在开封街,这是乐崇辉居士他们家开的,同仁堂姓乐,快乐的乐,破音字念乐。他也开了一间大乘经舍在印经,以前我也跟他请很多经典。那就是他家祖先留下来的,他们跟国民政府过来台湾,在台北开了一间,现在好像又开了一间很大间。他们做的药材就是遵古法制,该怎么做就怎么做,没有偷工减料。现在的中药吃了怎么没有效果?他没有如理如法去做,而且还有假的。我去香港看到整排都在卖中药,做得很漂亮,香港的同修告诉我,那个最好不要买,那都是假的。你想想看,买到假药来吃怎么会治得好?所以现在舍药材,制药是很关键的,譬如说医生开好药方,但是你拿不到好的药,也没有效果。所以说医生的诊断要正确,还要那间药店的药是遵古法制,这样才有效果。

  现在生意人,有的心地很坏,中药掺西药,还有掺些类固醇,让你吃到变成满月脸,我就曾经吃过。心地很坏,赚人家的钱,乱来。所以现在舍药材,这条要提倡医药常识,不管西药、中药,我们有这方面的常识要公开,让人可以认识真正的药材。老字号的店,我们去买比较可靠,因为它是老招牌,新开的店就比较没把握。所以我建议大家,特别是买中药的药材,去老一点的店买。所以我们要「舍药材」,药材要布施给人,我们也要舍好的药给人家,不然心地很好,买了一堆假药去送人,这样让人吃了没效也不好,反而吃了搞坏身体,我们要做好事,反而害了人,这样就不对。所以我们现在要舍药材,你要出钱买药布施跟人结缘,这也要有智慧、要有常识,也要学习。不是到市场去包一堆给人吃就好,这要有常识。舍药材,也有很多人舍药材给我吃,我们这些居士大家都很好心,悟道法师,什么药有多好、多好,他吃了有多好、多好。实际上我吃了反而难过,为什么?不符合我的症状,符合他的症状,不合我的症状,他很好心没错,但是他不晓得这个常识。所以这个也是要上课,这些好心的人要请他来上课,要教他,教这些常识,教到他懂,现在再去帮助人,真的对人有帮助。不然心地真的很好、很好心,但是方法就不对。

  下面说,『施茶水以解渴烦』,这是煮茶水给人家喝。以前看我母亲,我小时候,我们以前住五堵,大路旁,纵贯公路,台北到基隆只有那条路。以前日本时代,我听我母亲说,从高雄走到台北,一路上都没有一碗茶喝,走到我家门口才看到那一壶茶,好像在沙漠看到甘泉。特别是夏天,以前商店很少,不像现在便利商店很多,以前没有,交通不方便,确实从高雄走到台北,没有一滴水喝,我们可以想像到他的需要。所以以前常常烧开水,看我母亲烧一壶水放在外面,还放一个碗,让过路的人喝,就是根据这一条修的,这是「施茶水」。你布施茶水让人止渴,以后你就不会没水喝,你有布施水给人喝,你就不会缺水。如果你有水不布施给人喝,以后你就会缺水,以后你自己没水喝就会渴死,所以要布施茶水。但是现在交通便利,现在很方便,我们这条要怎么做?要按照现在的情形来做,就是给人方便。喝茶、喝水,现在有插电的饮水机,外国的公共设施,像饮水机到处都有,像公园、公共场所都有饮水机。道场也可以设饮水机,让信众来的时候让大家方便,口渴的时候有水可以喝,这是好事。下面说:

  【或买物而放生。或持斋而戒杀。举步常看虫蚁。禁火莫烧山林。】

  这四句是说戒杀、吃素、放生,这四句就是在讲这一条,《十善业道》五戒第一条不杀生,这条在佛门里面很普遍。『或买物而放生』,这就是讲放生。但是放生也要有常识,也要学习,不然放了也不如法。我刚出家的时候在佛陀教育基金会,那时候简丰文居士他们发心一个月放生一次,买蛤蜊、买田螺买一堆,买整布袋,买十几布袋,搬到十一楼去,到十二楼佛堂去回向,买一些鸟,回向完都死一大半了。蛤蜊,那些都是养殖的,放了都死了,活不了,后来才发现这样不对。还有订那些鸟,还去鸟店下订单,下个月十五要放鸟一千只,鸟店只剩一百只,你订一千只,他要卖你怎么办?再去抓,还要去抓九百只,才能卖你。后来净空老和尚听到这样做法,他说不能这样做,这样做法,为了你要放生,变成鼓励生意人去抓,抓愈多。如果他没有生意,他就不会去抓,抓那么多,抓了没人买,抓来对他也没有好处,他就不会去抓了。所以放生避免去订。

  最如法的就是怎么做?你去市场走走看看,不定时、不定点,不定时间,不定地点,都是临时有钱去买,看看能活就买去放生,这是最如法。不然变成鼓励人家去抓,你不放生他还抓得少,你放生他抓得愈多,这样的做法就错误,我们不是鼓励人家去抓。过去台中莲社有一次,我听净空老和尚讲的,差不多四、五十年前,有一个卖乌龟的,抓了一只乌龟去莲社外面要杀,莲友看了赶快拿钱跟他买来放生;第二天来抓了两只,大家赶快出钱又跟他买去放生;第三天来变成四只。第三天,李老师说:不要跟他买了。没跟他买,第四天就没再来了。李老师说:你现在再跟他买四只,第四天变八只,他愈抓愈多。因为有人买,生意好赚,不用喊半天,去那里你一定会买,这就不如法。所以放生我们要放那个人家已经抓到的,我们去放生,不是鼓励他去抓,这才是如法,避免去订。

  上个月我在上海,他们也是要去放生,他们说订了一千只鸟,剩下三百只,店主跟他说不够,没办法。那个居士很生气,你明明答应我一千只,怎么只剩三百?无论如何你要想办法补齐。刚好在车上被我听到,我说不要补了,我说剩下的钱留下来,留着下次再放生,你再去补,他又拼命叫人去抓,这就不对了。我说我们放生是买他已经抓到的,不是为了我们要放生叫他去抓的,这个意思要清楚。后来他们才没有叫他再去抓,不然一直叫他想办法,再抓七百只来。七百只去别间店调都调不到,人家那边抓现成的调不到,他又叫人拼命去抓,这就不如法。所以买物放生,我们现在有放生的动画。如果有人要放生,来找我们是比较如法,我们不敢说做得很如法,但是会比较好,这也是替大家服务。所以我们现在有成立一个放生联谊会,就是希望大家放生能够愈做愈好。还有我们在澳洲放生,要跟市政府报备,你要放什么,市政府指定,放水族他会指定,放海水还是淡水,还是半海水半淡水,他都会指定地区让你去放,才不会破坏自然生态。不然就像印光祖师在《文钞》讲的,印光祖师说这边一个鱼池很多鱼,你去买一只鲨鱼来放生,那个池鱼的鱼就被鲨鱼吃光了。他说这样你就像带一个土匪放在一个善良的村庄,那些善良村庄的人就被土匪杀光、抢光,都死光了。所以放生的常识我们要知道,不能破坏自然生态。所以放生也要学习。

  『或持斋而戒杀』。「持斋」目的就是为了戒杀,持斋吃素,素食。这里讲的持斋主要是说吃素,跟我们日中一食的意思也有相关,但是偏重在吃素,就是斋素,斋是清净的意思,素食比肉食清净。持斋,戒杀是根本,放生是治标。如果人人都持斋戒杀就不会去抓、不会去杀,就是真正的放生,是根本的放生。所以我们现在不但放生,主要要做护生的宣导,劝人持斋戒杀。像现在至善教育基金会周老师,他第一个星期有来这里讲,讲五天。他就是讲健康饮食,讲素食的利益,以及举出现在地球上很需要素食,才不会破坏环境,他分析得很详细。所以持斋、开素食餐厅,我们都是支持、赞叹,素食餐厅愈多,表示吃素的人愈多,这是好事。

  四月底我回来,从大陆回来,去了一趟日本东京,东京开素菜馆,开一间倒一间,因为日本人不吃素,学佛的人不吃素,连出家人都不吃素,所以他们素菜馆开不成功。最近有同修又去开一间素菜餐厅,老和尚将它命名为「太和素菜餐厅」,我去那边鼓励他们,讲《安士全书.万善先资因果劝》,讲上半劝,鼓励素食。我这一趟去,他们说刚开始做都赔钱,我去的时候,他说生意有比较好了,一些日本的年轻人都会去吃,他说现在生意愈来愈好了。这是好事,因为他订的价钱也不会很贵,现在普遍提升健康饮食的观念,所以相信以后会愈来愈好。这是持斋戒杀。

  『举步常看虫蚁』,「虫」就是虫子,「蚁」是蚂蚁。我们走路稍微看一下地上,不然蚂蚁很多,踩死一大堆也不知道,这是慈悲心的表现,走路稍微看一下。『禁火莫烧山林』,这是不能放火烧山,放火烧山的罪很重。《地藏经》跟我们说,烧山林会堕地狱,因为这个山林里面动物很多,动物、虫子不计其数,你一把火烧了,众生全都烧死光了,所以这个罪过很重。所以「禁火莫烧山林」,要禁止,故意去烧当然不可以,无意中去烧也是不行。所以我们对山林防火,防止火灾要谨慎,如果有火不能不注意,山林最怕火,要防止火灾的发生,这也是很大的善事。

  好,这集的时间到了,我们就学习到这一段。下面,我们下一集再继续学习。谢谢大家的收看,祝大家法喜充满,福慧增长,阿弥陀佛。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五集)  2010/6/11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5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上一集我们学习到《阴骘文》:「或买物而放生,或持斋而戒杀。举步常看虫蚁,禁火莫烧山林」,我们学习到这一段。我们再接下来看下面:

  【点夜灯以照人行。造河船以济人渡。】

  这两句也是给人方便。『点夜灯以照人行』,这是晚上的道路,在过去那个时代,还没有电灯的发明,所以晚上要一暗下来就看不到道路。在过去照明的设备都是点油灯,或者蜡烛,还有点火把,这是古时候照明的设备。点灯,这是自古以来都有需要的,在生活上是不可缺少的一样设备。到了现代也是一样,现代的电器发明很发达,电器设备比过去好很多,照明的设备也愈来愈普遍,现在都有路灯,再偏远的地方都有路灯。如果有些地方道路有人行走,没有路灯,有善心的人士发心去装置了几盏电灯,让走夜路的人方便,这也是功德,这也是善事。这是点灯,点夜灯。这是在生活物质上的点灯。

  在道理上这个灯,我们也要明了。在佛经里面这个灯火,以灯火来代表智慧。所以在佛门里面,禅宗有一本书叫《传灯录》,传灯就是说不要让灯火熄灭,一个一个、一代一代一直传下去。灯代表智慧,我们自性般若智慧,开发我们自性般若智慧,这是点夜灯它深入的意思。因此,我们看到寺庙都有在点光明灯,点一盏光明灯多少钱。但是点灯的人很多,点灯的人他对点灯的意思并不是很了解,大概观念上都是求消灾、求平安,大概是这个观念,没人跟他说明这个点灯的意思。所以光明灯一直点,他不知道这光明灯是什么意思。光明灯就是我们自性般若智慧的光明,我们如果没有学习圣贤、佛菩萨的教育,就没有智慧,没有智慧就像在黑夜里面没有灯火的照明。在黑夜里没有灯火的照明,我们走路就很危险,很可能会走错路,或者那个路有危险,有崎岖不平的地方,你看不到会跌倒,造成生命的危险。我们人如果没有智慧,活在这个世间常常做错事情,就好像黑夜里走暗路没有光明灯来照明,很容易误入歧途走错路,走到危险的道路,这样就堕落了。这是点夜灯更深一层的意思。

  下面说『造河船以济人渡』,这是交通工具,点夜灯是照明的工具,这是交通工具。以前要过江、过河、过海要靠船筏。我记得小时候,要从汐止街上过来仙公庙这边,以前没有这座桥,这座桥是后来造的。以前都要过渡,在汐止街上那边有人在渡船,你要坐渡船才能过来这边。小时候在那边要过来这边,我外婆住在这边,我母亲每年要回来看外婆都要坐船,坐渡船。好像民国四十八年才造那座桥,那个时候的交通都靠船,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做一艘船渡两岸的人,就很不方便。没有桥,又没有船,那就很麻烦。所以当时渡船在这个地方非常的需要,这是在过去古老的时代。现在交通发达,桥梁不管这个港有多宽,现在大陆跨海大桥,跨过一面海,三十公里的桥都造起来,现在就很方便。以前都要靠船,「以济人渡」,帮助人渡过江河,这也是好事,就是提供人交通的方便。

  这条我们如果引申出来就是交通工具。在外国有很多路人不方便,要搭便车。所以我们如果在外国,常常看到有人在路边拦车,要搭便车。但是有的时候不敢停下来,不知道他是真的要搭车,还是土匪,所以就变成这个情形。我有一次要去双溪,经过汐平公路,汐止到平溪这条山路,那条路没有什么车。我听说有一位同修,晚上开车走那条路,那条路又没有路灯,很暗,被人抢劫。被人拦下来,以为什么事情,结果是要抢他的钱。我听庄智师说的,一个同修被拦下来要抢他的钱,他拿了两千块给他。要抢他的钱这个人说,他等了老半天才两千块而已,等那么久才两千块划不来。所以这方面有时候我们要给人方便,在这个时代,有时候还得要看情形,如果是真正有困难,当然我们要帮助他。如果是白天我们看得清楚,应该比较能够判断,这是他有需要;如果晚上黑漆漆的,确实这就比较不保险。这条就是提供人交通工具的方便。凡是交通工具的方便,我们提供他、帮助他,都是属于这一条。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「造河船」,现在不用船,这条就不用了,如果我们这样看这个意思就太狭隘了。这是在交通工具里面举出一种,我们要这样看,这样才能活用。下面说:

  【勿登山而网禽鸟。勿临水而毒鱼虾。勿宰耕牛。勿弃字纸。】

  『勿登山而网禽鸟,勿临水而毒鱼虾,勿宰耕牛』,这三句也是属于十善业道第一条不杀生这条。这条也是属于不杀生,用网子网飞禽鸟类这是杀生。现在有很多人抓鸟用网子去网,所以鸟店很多都是去抓来的,野生的鸟用网子去抓来的。「禽鸟」,抓这个鸟。抓鸟也有果报,这在《安士全书.万善先资》里面,也有讲到这一条。大概在四年前,我看到「中国时报」有报导一个新闻,有个年轻人常常在抓鸟,去网鸟、抓鸟。有一天他爬到电线杆上面去,那是高压电,在那上面抓鸟,结果人被电死在高压电上面,电死在高压电上人倒挂吊在那里,那个新闻有照相照出来。这也是给抓鸟的人一个警告,就是做杀生的事情,这果报不好。

  下面是对水族,「临水而毒鱼虾」,这水里面,我们一般说钓鱼,或是用鱼网去网鱼,用鱼网去网鱼一网就网到很多,那就抓到很多。钓鱼就比较有限,一次钓一条,再钓也是一条,网子一下去网起来就很多。但是用网子比较小的鱼会漏掉,漏网之鱼,还是不会完全抓光光。但是如果放毒药下去可能整个鱼类都死了。所以我小时候也常常听到大人说去毒鱼,放白信(氰酸钾),这条溪从源头这边放毒下去,到溪尾所有的鱼都翻肚浮起来,再到下游把牠捞起来。放那个毒下去等于整条河都有毒,河水都有毒,那个鱼大大小小都毒死了,这个杀生比钓鱼、比网鱼更严重。所以文昌帝君在这里特别讲出来,「勿临水而毒鱼虾」,鱼虾全都毒死光了。

  「勿宰耕牛」,耕牛就是犁田的牛。过去机械不发达,犁田都要靠耕牛,牛替人去犁田,所以耕牛对人有很大的贡献。我们要耕田种稻子靠耕牛来耕作,对人有贡献。耕牛要是老了、生病不能再犁田,往往主人就会把牠杀了,杀了吃牠的肉,这是很没有慈悲心。一生为人类来奉献、来工作,现在老、病不能工作,把牠杀死再吃牠的肉,这有罪过,这罪过很重,比杀死一般的牛罪过更重。因为耕牛牠是对人类有贡献的,你把牠杀来吃,这罪比杀其他的更重。所以文昌帝君在这里劝人「勿宰耕牛」,不能杀耕田的牛。

  下面说『勿弃字纸』,这句就是劝我们要爱惜字纸,要珍惜字纸。在古时候印刷术不发达,要得到一本书确实不简单。在宋朝以前印刷术还不发达,所有的书本都是用人抄写的,一字一字去抄写的。我们传统都是写毛笔字,用毛笔一个字一个字抄写,这是很不容易。一本书要抄写多久?那时间就很长了。如果大本的书可能要抄写很多天,甚至整个月,三个月、半年不等,看它的分量。所以你要抄写一本书、抄写一本经,古时候有专门受雇抄写经的,字写得漂亮的替人抄经。纸也贵,请人抄写也要工钱给人,那成本很高,我们现在讲一本书的成本很高。所以古时候《大藏经》不是随便就能请得到,那是国家来提供的、国家来供养的,国家以国家的资源请人来写《藏经》,比较大规模的寺院能够去申请,向政府申请半套的《藏经》。如果要申请一套的《藏经》,那个寺院可能没有几间,在全国没有几间,那个规模很大,像大丛林,才可以向政府来申请一套的《藏经》。古时候抄《藏经》,这是国家的财力才有办法做这件事情。

  《藏经》的编辑是从宋朝开始,宋朝的《碛砂藏》,那个时候开始编《大藏经》。以后到了明朝有《永乐北藏》、《嘉靖藏》,到清朝有《乾隆大藏经》,民国的时候有编一套《中华大藏经》。最近的就是清朝乾隆皇帝那个时代完成的《乾隆大藏经》,算是最完整的,整理得最好。那个时代整理、编辑印《藏经》,那是国家中央在做的,国家中央政府用国家的资源来做这件事情,民间谁有财力做这个?虽然宋朝以后我们中国有发明印刷术,但是印刷术不像现在的机械印得那么快,那么美。一字一字刻在木板(木头),一版一版,纸裁成一张一张,放在上面一张一张这样印。现在南京金陵刻经处还有在印线装书,一张一张,我曾经去看过,一天印十几本,工人一张一张这样在印,印好了缝线。所以要得到一本书、一张字纸,那是很不容易。古人对字纸特别珍惜,写过字的纸也不能乱丢,写过的纸要有一个专门在烧字纸的炉,烧好的灰也不能乱丢,因为字是圣人造的,不能随便破坏,不尊重它。如果不尊重,任意丢字纸,随便乱丢,这有罪过。

  在台湾,我还曾经看过,在彰化鹿港,鹿港有龙山寺,这是寺;还有庙,文武庙,文武庙还有烧字纸的炉,大概是清朝时代的,专门烧字纸的。我们现在的字纸,在我们现在印刷术这么发达,确实无法像过去那样字纸都拿去烧,过去的字纸少,写能写几张?烧是很好处理。现在报纸杂志,一印就是一叠,一印就是一卡车,我们要烧到什么时候?特别是现在的报纸杂志印佛像,我们看了更头痛,就很难处理。过去也有人就这个问题向净老和尚来请教。净老和尚说:现在这个时代,印刷术这么发达,我们也不是故意丢字纸,现在怎么处理?如果是报纸杂志太多,能够回收做再生纸,这个处理方式比较好,比丢垃圾桶更好。所以现在报纸杂志收集起来,有人专门在收旧的报纸杂志,收集起来做再生纸,做再生纸的处理方式,比我们拿去烧应该是比较方便。所以我们现在「勿弃字纸」,可以用这个方式。如果很少,还是没有多少,我们拿去烧也是可以。

  还有经典旧了、损坏了不能读诵,旧的佛经、佛像真的没有办法修理,那是可以烧的,但是烧的这个灰不能乱丢,你要找一个面粉袋、缝一个面粉袋把灰放在里面,再捡一颗石头洗干净把它放在里面,袋口绑好,拿去大海、大港,让它沉到港底或是海底去。如果是在陆地山上,那个灰可以埋在没人经过踩踏的地方,挖一些干净的土把它埋在树下,这样来处理。如果佛经、佛像能够整理,我们尽量把它整理,特别是古书、线装书,善本的书旧了,现在有裱褙,再用化学处理,能够再保存下来。那是有保存的价值,我们花一点钱把它整理起来,以后再翻印、影印就很方便,不会坏掉。这都包括在「勿弃字纸」这条里面,就是对于字纸我们要敬惜,敬就是恭敬、要尊敬,惜就是爱惜,不能随便丢。不可以用报纸包东西,不可以用报纸擦桌子、擦脏污,这样对字纸不恭敬。我们要擦拭,尽量找没有写字的去擦拭。下面说:

  【勿谋人之财产。勿妒人之技能。勿淫人之妻女。】

  我们先看这一段。『谋人之财产』,「谋」就是计谋,暗中设计要夺取别人的财产,用种种不正当的手段要谋取别人财产。将别人的财产变作自己的,这是谋取,用计谋、用不正当的手段要谋取别人的财产。这句在现在社会也非常的普遍、非常的多,凡是不正当方式、手段,要去得到别人的财产,都属于这条,这是谋,这是属于偷盗。偷盗是因为贪心引起的,才会去造偷盗之业。现在不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,有人会谋取别人的财产,就是连国家与国家之间,国与国之间也会谋取别人的财产。谋取人家的财产,就是他用种种的计谋要得到这个财产。譬如说我们现在这个世界上,大家最需要的能源是石油,石油有很多国家都想尽计谋要去得到,那就是谋人之财产。包括一些不正当的投资,那也是属于这一条,这是有罪过。

  下面说『勿妒人之技能』。「妒」是嫉妒。「技能」跟财产,这在现在也有相关,如果他有技术、他有能力,他就能赚很高的薪水。像现在比较高等的科学技术,如果是这方面的人才,有很多大公司都会去邀请这种人才。甚至到别人的公司挖人才过来,说我钱多一点给你,来我这间做。现在也是很多,我的薪水比那间好,希望他来我这个公司替我做技术,他有那个能力。在这个当中难免就有嫉妒,嫉妒就是看到别人他的技术能力比我还行,就生起障碍,嫉妒心要起来就障碍,甚至毁谤。特别是同行,我们俗话说「同行相忌」,妒忌,你有这个功夫,我也有这个功夫,互相会嫉妒。人说这个人功夫很好,我也有这个功夫、有这个技术,我也不比他差,甚至我比他还行,比他更厉害。所以现在这个社会上,有很多行业属于技术能力的,你可以注意去看,就能发现,互相都会妒忌,一样有能力的会妒忌。所以,同行相忌,你做这行,他也做这行,这难免他就嫉妒。

  过去我常常去看中医,如果你在中医面前,你不要说我去看哪个中医功夫很好,技术很高,看了多好又多好。最好不要说,说你要观察,看他听了以后反应怎么样,如果他听了有嫉妒心起来,难免心里会很难过,这是嫉妒心起来。你说他很好,那我呢?我就很不好吗?所以同行会相忌。过去我也不知道,以为同行遇到同行会很高兴,结果不是,结果是同行相忌。你做这个功夫,或是你做的生意跟他的事业一样,互相会竞争,同行相忌。以前年轻不知道傻傻的,希望把同行介绍一起认识,他们一定很高兴,结果是很不高兴,现在才知道。文昌帝君告诉我们「勿妒人之技能」,对别人的技术能力比我们行,我们不能嫉妒他,应该要怎么样?应该要赞叹他,他的技术确实是比我还行。我们要谦虚不能嫉妒,嫉妒就不对了。妒人之技能对自己没有利益,反而有损害。

  『勿淫人之妻女』。这条是说邪淫,现在这个社会上邪淫的风气非常普遍,特别现在电脑科技的发达,变成邪淫的一个增上缘。所以我们学习这句,要知道防止、避免。

  【勿唆人之争讼。】

  『唆』就是唆使,劝人去法院相互控告,这是很没道德。一般应该怎么做法?这两个人要去相互控告,我们要劝他不要相互控告,最好可以和解,私下和解这样最好,不要告到法院去,有问题私下解决。不要再煽风点火,再唆使鼓励他去和人相争,去跟人家跑法院、去诉讼、去相互控告,这就有罪过。特别是做律师行业的,这条就是要避免,人提起相互控告、诉讼,这要看情形是不是合理。不能只想到要赚钱,不管这个案件有道理、没有道理,只要有钱赚就好,希望愈多人相互控告愈好,他钱赚愈多。如果存这种心就不好,纵然赚到钱也享受不到,多造恶业的。所以过去的时代相互控告的案件少,现在很多,办不完的案件。所以我们如果听到别人要争讼,要劝他和解。下面说:

  【勿坏人之名利。】

  这个『名利』也是一种福报,我们一般说求名求利,「名利」是福报。名是立身之具,一个人他有这个名声,是他立身之具;利者衣食之源,这个利就是他衣食的来源。求之甚难,就是说这个名利是一种福报,一般人要求,很多人要求,世间人,你看在求什么?过去听说乾隆皇帝问纪晓岚先生,有一天乾隆问纪晓岚先生,他指着街头上很多的人来来往往,大家都很忙碌,就问他:你看街头上总共有多少人?纪晓岚回答皇帝说:两个人。皇帝说:怎么才两个人?这么多,这么大群都数不清,怎么才两个人?他说:只有两个人而已。就问他说:你说两个人是什么意思?你解释给我听。他说:一个求名,一个求利。这些人在忙什么?不是要求名的人,就是要求利的人,就这两种人而已。所以名利大家都想要求,但是求也不容易求得到。不容易求得到,破坏很容易。因此人有名利,那也是他的福报,我们不可以故意、恶意去破坏人的名利,这是有罪过,「勿坏人之名利」。

  【勿破人之婚姻。】

  这条是婚姻,不可以劝人离婚,劝人离婚,在我们传统的风俗,是很没有道德的,不可以破坏人家。所以古时候有一句俗话说「劝和不劝离」,劝人和合,夫妻如果说要离婚,我们要劝他们要和。不可以劝他们说好,离婚要趁早,快点离一离,这样就不对。但是现在社会上,特别在律师事务所广告都写很大张,「专办离婚」。专门办离婚的,鼓励人离婚,就是说你要离婚去找他,他能够帮你办到好。这个心态出发点,跟古时候传统道德观念就相违背。现在现代的人认为这也没什么不好,照一般看起来,好像他也是在替人处理事情。但是从整个社会家庭看来,这是社会动乱的根源,离婚是社会动乱的根源。所以我们净老和尚常说,你要住的地方要去打听看看,这个地方的离婚率太高,最好不要住。为什么?一离婚,第一离婚就影响到他的子女、影响他的家庭,如果有小孩,单亲家庭小孩的发展就会偏差,就会做出很多我们一般想不到的事情,社会问题就出来,社会就动乱。所以离婚率很高的地区,就是说明那个地方会动乱,问题就很多,你要是住在那里,确实比较不安全。所以住要先打听一下,根据这个道理。

  好,这集的时间到了,我们先学习到这里。下面,我们下一集再继续来学习。谢谢大家的收看,祝大家法喜充满,六时吉祥,阿弥陀佛。

儒释道教育专题讲座文昌帝君阴骘文  悟道法师主讲  (第六集)  2010/6/11  台湾新北市汐止区拱北殿  档名:WD19-020-0006

  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。诸位观众,大家好,阿弥陀佛!上一集跟大家学习到《阴骘文》:「勿唆人之争讼,勿坏人之名利,勿破人之婚姻」,我们学习到这一段。争讼就是相互控告,不可以唆使人到法院相互控告,最好劝他们私下和解。相互控告确实愈告愈激烈,告到后来,实际上两方面都没有好处。相互控告到最后只是赌一口气,控告到最后是那口气吞不下去,不甘愿,赌一口气,但是双方面都很痛苦,花钱、花时间、花精神。所以如果不是很不得已,不可以唆使,唆使就更不应该,不应该唆使人去争讼,等于说鼓励人去相互控告,这是不应该这样做。

  「勿坏人之名利」。世间人活在这个世间所争取的,无非是名利这两方面。名是立身之具,利是衣食之源,利就是我们衣食的来源,所以一个求名、一个求利。名利,世间人大家在争取,毕竟可以争取到名利的人还是比较少数,争取不到的人毕竟还是比较多。所以名利是福报,要求得,不容易。所以别人他有得到名利,我们不可以故意去给他破坏,破坏人家的名声,损坏人家的利益,这个我们不可以这么做。

  「勿破人之婚姻」。婚姻是维持家庭社会安定的一个基本因素。现在社会动乱,基本的因素就是出在家庭里面的婚姻。现在全世界的离婚率很高,离婚这个情形愈来愈多。人家的婚姻,我们是希望人家能够和合,最好能够白头偕老,不可以去破坏人家。但是我们现在在佛门道场里面,可以说遇到很多人都离过婚,这说明现在的离婚率很高。大概在五十年前,离婚率还没这么高,五十年后离婚率非常的高,而且有愈来愈多的现象,甚至有人结婚都还没一年就离婚。婚姻不是夫妻两个人的事情而已,如果两个人的事情就好解决。我们五伦是从夫妻开端的,有夫妇才有父子、才有兄弟、才有朋友、才有君臣,五伦是从夫妻开始。夫妻如果不和合,当然就影响到其他的方面,父子也影响,兄弟、朋友,外面的君臣,领导与被领导的人,影响整个社会、整个的国家、整个世界。所以婚姻这件事情,古时候的人说是婚姻大事!大事是什么?就是维持家庭、社会、国家、世界和平安定的基本因素。如果离婚很少,这个地区就安定。离婚率高的地方必定影响到子女,子女的成长、思想、言行都会偏差,都会做出扰乱社会的事情,所以社会不安、动乱的根源是从这里来的。所以「勿破人之婚姻」,现在有很多律师事务所,专门替人办离婚,这在道德方面来说是很没道德的事情,这是造恶业。下面说:

  【勿因私仇。使人兄弟不和。】

  『勿因私仇』,「私仇」就是个人的冤仇、个人的恩怨,就是自己跟别人两个人之间私下的冤仇。两个人私下的冤仇,不要去连累到别人的兄弟不和。过去在南部有一个道场,曾经发生这种事情,因为两个人,个人有过节,致使一方面害兄弟不和。这我们也曾经见过,自古以来就都有这种事情。最好,个人的私仇,个人去了结就好,不要再牵连到别人的兄弟,使别人兄弟不能和好、和合。下面说:

  【勿因小利。使人父子不睦。】

  这两句就是说不要因为小的利益,贪图小利益,使别人父子不和睦,父子反目成仇,这是有罪过。父子是天性,所谓父慈子孝,这是天性。如果为了一点小利益,搞到别人父子不和睦,这是很大的罪过,这个罪过不轻。我们应当要使人父子能够和睦,所谓父慈子孝,父亲有仁慈的心照顾子女,做子女的人要孝顺父亲,孝顺父母。父慈子孝,这个家庭才会和睦。『父子不睦』就灭了天伦。再看下面这句:

  【勿倚权势而辱善良。】

  『倚』是倚靠,我们一般说仗势。有权利、有势力的时候去侮辱善良的人,依靠权力、势力侮辱善良的人,这是造恶业。你当权的时候,很有势力的时候,我们一般说很嚣张,都会去侮辱善良的人。当权的时候,有势力的时候,很多人会去扶持他;到有一天你如果势力权力失去了,譬如说做官的人下台了,那就很凄凉了。在位的时候有权力、有势力,大家都会靠过去,因为他有权力、势力。一旦下台,权力、势力要没有了,一些人就跑光了,没有人要去理会他,那时候就很可怜、很凄凉。这是不可以靠权力势力,在高的地位有权力、有势力,任意来侮辱善良的人。

  【勿恃富豪而欺穷困。】

  『恃』也是仗势的意思,自己家里面有财富、有钱就来欺负贫穷困苦的人,欺负穷人,有钱人去欺负穷人。财富,富豪跟贫穷各有因缘,这都有因果在。所以有这个情形都是由于宿世自己造业的缘故,这是各人过去生造的业因不同。有财富的人,『富豪』就是他很有钱,钱很多,「豪」就是豪势,是过去生修财布施修得多,这一生得这个果报。贫穷困苦的人,他过去生没修财布施,这一生困苦。所以苦乐天渊,富有的人在物质生活,他过得很快乐;贫穷的人物质生活很缺乏,生活就很艰苦、很艰难。有钱人应该常存忠厚之心,畏惧之想,有钱就要想到如果没钱的时候,对贫穷的人要有忠厚之心,不可以去欺负人家。自己现在有钱就要有警觉心,要怜悯贫穷的人,同情贫穷的人,帮助困苦的人,这样才会增加自己的福报,就是继续修福。如果要是任意去欺负穷人,果报就不好。财富是过去生修的福报,这一生如果不知道再修福,还在造恶业,福报要享尽,恶报就现前。所以这里劝我们「勿恃富豪而欺穷困」。

  《阴骘文》到了这段,就是跟我们说出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去做,哪些事情我们不应该做,一条一条给我们说明出来。《阴骘文》能够补充《感应篇》,这合起来就很完整。我们再看下面,下面就是等于这篇文章的一个结论,等于一个总结。

  【善人则亲近之。助德行于身心。恶人则远避之。杜灾殃于眉睫。】

  善人我们要亲近,我们要亲近善人,为什么?亲近善人帮助我们德行来提升,对我们身心德行的提升有帮助。『恶人则远避之』,作恶的人,我们就敬而远之,不要去亲近他。你要是亲近恶人,他一天到晚在造恶业,你去亲近他,不知不觉自己去学习他造恶,造恶就有灾殃。如果避开恶人,恶人我们闪避,不要跟他在一起,不要去跟他学习,这样才会『杜灾殃于眉睫』。「杜」就是杜绝,杜绝灾殃;「眉睫」就是比喻很快。你如果去跟恶人在一起,很快就有灾殃来了。人要学好的比较慢,学坏的比较快。要造恶业,恶习气本来就很重了。在《唯识论》里面跟我们分析,我们善恶两个心所,善的心所十一个,恶的心所二十六个,而且恶心所力量很强。恶心所比较多,力量又强;善心所比较少,力量又弱。我们本身善心所跟恶心所就有这个差别,所以人要学好的比较慢,学坏的比较快。譬如说起贪瞋痴,这比较快,这都不用学,本来就很严重。现在很严重,又跟恶人在一起,更加严重,更加增长。跟善人在一起,他会帮助我们,虽然有这个恶业,不会一直增长,会比较减少。所以我们要常常跟善的人在一起,俗话说「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」,你如果跟红的在一起,你就会去染到红的;你跟黑的在一起,你就会去染到黑的,你自然就会受影响。这是教我们一个做人的原则,所以要亲近善人。

  现在净公老和尚都劝我们学习《弟子规》,有的时候善人我们也不一定遇得到,尤其善人在这个世间上也不是很多,恶人比较多,造恶业的人比较多。但是现在有一个方式,透过科学工具的方便,现在有光碟,譬如说《弟子规》,蔡老师、周老师他们如果在讲经,我们来听讲,这就是亲近;或者听我们净公老和尚讲经,这就是亲近善人。老和尚给我们指导的,这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、伦理道德、《弟子规》的老师,学得比较有成就的这些老师,他们所讲的,他指导我们去听,这对我们都有帮助,对我们有好处,这就是亲近善人。说那些有的没有的,说一些没营养的,特别现在政治人物所讲的最好不要听,那都是不正确的比较多。如果政治人物他来讲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、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,如理如法来讲,当然我们可以听,讲这些是和圣贤相符合。他们如果讲自私自利,听了你就受影响,所以你去听那些,会增长贪瞋痴慢。所以净公老和尚劝我们最好不要听、不要去看,非礼勿视,非礼勿言,非礼勿听,非礼勿动,那些不好的,我们不要去接触,这样我们的心才会清净。如果你一天到晚去看第四台,看政治人物在讲那些言论,那都不正确的,你要是去亲近那些,自己身心会受污染,因为我们还没有那个智慧、定力。所以现在这个远避,我们要知道怎样远避,现在不但是人,连这些媒体都包括在内。媒体要是善的,我们去看,譬如说老和尚讲经,我们这看愈多愈好、听愈多愈好。听经都没时间了,哪还有时间去听那些有的没的,听那些没营养的,听那些对我们身心有损害的言论?这句我们学习以后要知道怎么做,对我们的修学才有帮助。下面说:

  【常须隐恶扬善。不可口是心非。剪碍道之荆榛。除当途之瓦石。修数百年崎岖之路。造千万人来往之桥。】

  前面这句就是说『隐恶扬善』,人家有不好的事情,不要去把人家挖出来。但是现在媒体就是没有这种道德观念,人家善的部分都不说,扬善的部分说得很少、很有限,恶的就很多。因为媒体,电视新闻、报纸、杂志,要是造恶业的,报纸就刊登得一大篇,相片还特别大张,标题还特别明显,字印得特别大。什么枪击案,那就很大的字,大家都有看到;做好事的,一点点,在第三十版,人家要是比较没注意,就根本没看到。坏事情在第一版,最大的字,你说这个社会风气怎么会好?当然就愈来愈坏。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,媒体要负很大的责任。媒体应该要怎么做?「隐恶扬善」,恶的不要一直去宣扬,轻描淡写说一下就可以;人家善的部分,你要特别宣扬,这样我们人心才会改变。那个人他做不好的事情,你一直说他,他想说,反正被人家说成这样了,干脆做一个更坏的。如果他作恶,人家都不去说,做一点善就给他赞叹,他自己久了也会不好意思。做一点好事,人家就这样赞叹,我做那么多坏事情,人家都没说,自己也会不好意思,会改过。这是改善社会风气的做法。所以扬善隐恶对这个社会安定才有帮助。现在反过来是隐善扬恶,所以社会愈来愈乱。

  『不可口是心非』,这就是说嘴说的跟心想的不相应,「口是心非」就是不相应,心口不相应,这是口是心非,这是不对的。『剪碍道之荆榛,除当途之瓦石』,这也是做善事。「碍道」,比如说这条路有树藤,或是树、杂草,让人走路很不方便,会妨碍,妨碍人的道路,你去把它剪一剪,把它整理整理。「除当途之瓦石」,除就是去除,在道路上如果有一块石头,或是瓦,妨碍人走路,我们看到把它移走。特别现在有骑机车或是开车,路上如果有石头,我们方便,我们把它移到路边,不要让人家撞到,这也是善事。这个善事虽然看起来不是很大,但是也是善事,我们也要去做。看到别人这么做,我们也要赞叹他,肯定他这是善事。所以路上有石头,我们把它搬到旁边去,这是善事。除非在高速公路,那就不能下去,高速公路有一块石头,你下去搬,一下被车撞到,生命就没了。这是讲一般普通的道路,没有交通危险,我们可以这样做。高速公路要去除这个,它有专门清理道路的车,还要有交通标志,那才能下去。你不要看到这句,开车开到高速公路看到一块石头,车子赶快停下来去搬那块石头,可能会发生车祸,这我们要知道。

  『修数百年崎岖之路』。「数百年」就是说,一条路给人走是好几百年的,开一条路给人走。「崎岖」就是弯来弯去,高高低低,弯弯曲曲,这是崎岖之路。这条路就时常要有人去修,「修」就是修整,去修理。特别是过去的时代,道路不是像现在有柏油路,或是铺水泥的比较坚固,都是土的。土的要是像今天我们这边雨下这么大,往往水一直冲,路就冲坏了,路坏了,需要有人去修整、整理。这种工作一般是政府在做,但是比较偏僻的地方,政府管顾比较不到的,由民间大家发心来做,这也是好事,做这个也是好事,这个也要去做。这是说修理路,修理一条路给人走,这也是很好的好事。『造千万人来往之桥』,这是造桥。过去我有看到报纸,好像在中南部,好像嘉义,中南部,有一个老人他造一条桥给人走,那件事报纸有登出来,造桥。古时候人说铺桥造路,方便这些行人。一条桥造好是千万人来往在走的,造桥就是提供人交通方便。

  前面我们学习到,「造河船以济人渡」,造船。那里如果没有桥,需要船,要造船帮助人过渡。如果能造桥,我们就造桥。现在跨海大桥,大陆造那条好像听说是全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。我去大陆,福建的同修在平潭岛,福清跟平潭这个岛,他们在造一条跨海大桥。听说计划平潭岛再接过来,接到我们台湾的新竹,这里也要造一条桥。造那一条桥,得两边的政府去谈判,那是政治人物的事情。当然我们人民,桥造得愈多愈好,比较方便。所以大陆的同修说:那条桥如果造好,我们开车就可以到你们那里。我说:我来也不用坐飞机,我也可以开车来。大陆地方大,我们台湾所有的人放到那边,也没看到人。我说:台湾,你们要来得控制,要控制人数,这里太小,你们如果统统都来,大家就挤到海里去了。你们大陆大,我们整个搬来也没看到人,所以你们这里不用限制,你们这里我们整个都来也不要紧,不用限制人数。但是你要来台湾要限制,因为台湾太小了。这是铺桥造路,这是好事。

  【垂训以格人非。捐赀以成人美。】

  『垂训』就是像文昌帝君他这个就是垂训。「训」就是对人有帮助、有好处的这些,我们佛门里面说法语,或是祖师大德的语录,或是我们有好的劝世言语、文章,都能够来劝导世间人。『格人非』,「格」就是给他一个规格,将他错误的思想观念,把它格除,这是对人有帮助。『捐赀以成人美』。「赀」是财物;「捐」是捐献。如果人要做好事、做善事,我们捐钱来帮助完成人家的美事。「美」就是好事,美好的事情。我们一般说捐献,捐钱帮助让人家成就美好的事情,这是好事。

  作事须循天理。出言要顺人心。】

  做事情要有天理,我们一般说天理良心,做事情不能没天理。『出言要顺人心』,这句话也很要紧。「出言」就是我们说出来的话,要让人家听了能顺心,不要让人听了很难过、很痛苦,这就是出言要顺人心。《安士全书》有一个公案,「随宜说法」,这是出在《高僧传》。「宋高僧求那跋摩,族姓刹利,罽宾国王兄也」,罽宾国王的大哥。「元嘉八年正月,来至建业。文帝引见」,宋文帝就接引、召见他。「劳问殷勤,且曰:寡人常欲持斋戒杀,而势有未能,奈何?师曰:帝王所修,与士庶异。士庶身贱名劣,号令不行,若不约己节物,何以修身?帝王以四海为家,万民为子。出一嘉言,则士庶咸悦;布一善政,则神人以和;用贤使能,轻徭薄赋,则雨旸时若,桑麻遍野。以此持斋,斋亦大矣;以此戒杀,戒何如之?岂必阙半日之餐,全一禽之命,而后为宏济耶?帝乃抚几叹曰:俗人迷于远理,沙门滞于近教。如师所言,真是开悟明达,可与言天人之际矣。因敕住京祇洹寺。师临殁,头顶间有物,如龙蛇状,上冲于天,见者数千人」。

  这是宋朝《高僧传》一个公案,《高僧传》里面讲到这件事情。宋文帝召见罽宾国求那跋摩法师,他说寡人也有学佛,想要持斋戒杀,想要吃素戒杀,但是有困难,「而势有未能,奈何?」他说这要怎么办才好?这个法师就告诉他,他说帝王所修的跟我们一般人民不同,你要是说一句善言,你一个政策要是好,对全国的人民就都有帮助,你要是出一个好的政策,这个功德不可限量。一般人民他身分地位不一样,所以要修就要比较节省,要吃素,不要吃得太过分,这是一般人,他就是要这样修。你身分地位不同,你要是讲一句好话,那不知道要救了多少人,这就是持斋,这就是戒杀,何必去减半餐不吃肉、少杀一只鸡的斋戒?这个皇帝听了龙心大悦,听了很高兴。他说之前都是听到读书人以及世俗的人,理都不通,说得他心里都很挂碍、很难过。所以皇帝对他很赞叹,这个法师确实是一个开悟的人,以后请他在京城住在祇洹寺。这个法师往生的时候有很好的瑞相,这是出自宋朝的《高僧传》。

  这一句也是教我们,我们要劝人吃素,要看身分地位,还得要看时机。他要是还不能吃素,我们要先顺他的心,这样慢慢的他会回转过来。所以我们要劝人吃素,也不要给他说,你现在吃牠半斤,要还牠八两,以后死了入地狱。他听了会很难过,可能得到的是反效果。这个法师的讲法,这值得我们学习。所以我们净公老和尚,他母亲,那时一九九七年的时候,大陆刚开放,来香港。来香港,他就问他母亲要吃什么?母子分开五十年,他说要吃什么?她说要吃鱼。他就叫人去买鱼给她吃。这件事情,他也曾经说过。以后吃没两天,他母亲说不吃了,要吃素。后来北京胡小林,他去学《弟子规》,他家也很有钱,他父母在大陆,官也做很大,统统是吃肉的。他《弟子规》学了以后吃素,过年回去说:这地球就要被吃倒了,你们还在吃,还在吃!回去把他的父母教训一顿。后来听到老和尚说起这个公案,才说学得不对,不能自己学了以后,回去,家里面的人,尤其是父母,他还不了解,就勉强他来吃素。所以这都是属于这一句,「出言要顺人心」,要有善巧方便。

  见先哲于羹墙。慎独知于衾影。诸恶莫作。众善奉行。永无恶曜加临。常有吉神拥护。近报则在自己。远报则在儿孙。百福骈臻。千祥云集。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。】

  这一段是跟我们说,我们时时刻刻要『见先哲于羹墙,慎独知于衾影』。「先哲」就是我们学习的对象,古圣先贤、佛菩萨,像孔子常常梦见周公,都会作梦梦见周公,他对周公最钦佩。我们学佛的人要观想念佛菩萨,这就是见先哲于羹墙,就好像在墙上你都能看到,我们佛门说观想,你心里就观想圣贤、佛菩萨。「慎独知」,就是谨慎,我们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要谨慎,才不会做错事情。『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永无恶曜加临,常有吉神拥护』。我们如果能够「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」,永远没恶的事情加在我们的身上,而且常常有吉神来给我们拥护,我们佛门说护法神来给我们保护,使我们不会去遇到灾难。『近报则在自己,远报则在儿孙』。「近报」就是说,在我们自己,这是近报;「远」就是说还可以庇荫到子孙,对子孙后代会庇荫到。好的果报,近的是自己,远的是子孙。『百福骈臻,千祥云集』,这是说所有的福报,所有吉祥的事情都集合过来,好像云集合过来。『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』,「岂」就是说都是从阴骘中得来的,这些好的事情、好的果报都是要修阴骘得来的。不是用奸巧,用不法的手段去得到福报,这个因果就不相应。要得福报,一定要断恶修善。

  好,这次我们汐止拱北殿成立一百一十周年的佛学讲座,我们到这里就圆满了。我们这个讲座讲《弟子规》、《佛说十善业道经》、《太上感应篇》讲完,我们再加上《文昌帝君阴骘文》更加圆满。虽然时间不长,讲得很简单,但是这对我们现在社会的修学有帮助,对社会大众,对我们家庭,对我们个人修行,都有很大的帮助。我们希望借着这个简单的讲座,大家共同努力来学习儒释道这三个根,《弟子规》、《感应篇》、《十善业道经》。好,我们讲座到这里就圆满了,下一次我们继续再来学习佛菩萨、圣贤的教诲,谢谢大家的收看。祝大家法喜充满,六时吉祥,阿弥陀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