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vanced search
Related Searches: Bluetooth, Virtual Reality, android, mtk, smart phone, smart watch, Keyboard, OPENBOX View all
Picture of 2500多年前,佛陀如何谈养生

2500多年前,佛陀如何谈养生

SKU: FS9101818
当我们可以练习时刻观照自己的欲望,减少乃至止息贪痴妄念时,才能达到养“生”的目的。
Reproduction is welcome and allowed for free circulation only.
     

中国人自古就擅长养生。

《庄子●内篇●养生主》中记载:“文惠君日:‘善哉!吾闻庖丁之言,得养生焉。‘“养,即保养、调养之意;而生,则是出生、生命、生长之意。提到养生,必然要谈到对“生”的认识。或许有人认为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是“生”,还有人会将“生”认为是存活于世的一个阶段,但从佛教视野看,对“生”的认识更为深刻。

、_
你养生是想要现世的安乐,来世的安乐,还是得究竟的安乐?本文试将从《杂阿含经》中的几个故事着手,探讨如何养“生”

广义的养“生”

在广义的层面,从十二缘起的角度来看,“生”属其中一支。

唯识宗认为从“中有”(意为死与生之间所受之身,又作中阴)到“本有”(由出离母胎婴孩、童子、少年、青年、壮年、老年,以至尚未老衰、寿命将尽),皆是“生”支所摄。

如果通过如法修行,呵护从“中有”到“本有”的整个“生”支过程,做好了养“生”,那么生命就会朝向于安乐。

人生的苦迫,无非是身苦和心苦。养生也多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,简言之就是身、心的调和。

中医认为:“善医者,必先医其心,然后医其身。”

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“悲哀忧愁则心动,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。”

佛陀是如何看待身与心的呢?

关于调身和调心,在佛陀与波斯匿王之间,发生过一个蕴含了深刻道理的故事,记载在《杂阿含·1150经》当中:
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,波斯匿王前往衹园精舍拜见佛陀。
由于波斯匿王体型肥硕,走几步路就汗流不止,喘着粗气。当他见到佛陀时,对佛陀说:“佛陀啊,我太胖了,出个门都累得要命,这样来见您实在惭愧得很,您看该如何是好啊。

佛陀给波斯匿王开示说:“ 人当自系念,每食知节量,是则诸受薄,安消而保寿。”波斯匿王听闻后,对在场听法的少年郁多罗说:“少年,你若是每次在我饭食之前,能把佛陀所开示的偈言高声诵读出来,就可以得到十万金钱的赏赐,并可以陪我一起用餐。”

少年一听,觉得这事太好了,马上答应了国王的要求。一段时间后,由于波斯匿王节制饮食,果然瘦了很多,身形也俊朗起来,于是在阁楼上忍不住向佛陀的住处遥遥合掌,表达谢意。从表面上看,佛陀是在开示波斯匿王要节制饮食,但从更深的层次看,是为了告诉国王
通过控制自身对食物的贪恋,使身体获得健康。

识食的养“生”

关于“食”,在佛教中其实并不单指饮食,因为佛陀讲“一切有情依食而住”。

佛陀当时在舍卫国的祇园精舍,给比丘们开示说:“有四种食可以资益众生,令众生得以长养住世,四食即:一、粗抟食,二、细触食,三、意思食,四、识食。”

从保障人体正常生理需求的段食(粗抟食)入手,依次深入到与六根相互作用的触食(细触食),与意识活动相互作用的思食(意思食),最后到以阿赖耶识为体,与爱欲、我执相互作用的识食,都可算做“食”的部分。当时有一位名叫颇求那的比丘,对于众生依“识食”而长养于世有些不能理解,于是询问佛陀:“世尊, ‘识食’是什么因缘而
存在的呢?”佛陀告诉他,识食能招感未来世的业报,使其不断相续生起。众生通过六入处认知世界,必然会生起觉触,觉触让人们有了分别和判断,喜欢可爱的,厌恶不可爱的,所以当众生执取于某种事物,最终会感召到未来世的业报,如此生命不断流转,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也随之而来。但如果能从六入处着手,一步一步止息自己对于‘食’的贪恋,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也就随之灭却了。

• 六入: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,或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境。六根为内六入,六境为外六入,总称十二入,亦作十二处。
《杂阿含·913经》也曾提到:“若无世间爱念者,则无忧苦尘劳患,一切忧苦消灭尽,犹如莲花不着水。”佛陀也多次以“贪欲尽者,说心解脱”教化弟子。
当我们可以练习时刻观照自己的欲望,减少乃至止息贪痴妄念时,才能达到养“生”的目的。

养“生”八法
人身难得今已得,如何善养此生得安乐呢?
在《杂阿含·91经》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:
有一个年少的婆罗门曾到达佛陀所在的精舍,向佛陀提出这样一个问题:“我们在家众如何保证自己活着的时候可以身心安然,自在快乐呢?”佛陀告诉他要具足四种条件。
四个方法,得身心自在

第一是方便具足:

从正业正命的角度拥有一个谋生的技能,可以保障其生活。

第二是守护具足:

《大智度论》记载财富是五家所共,不应过分执着。通过工作所获得的钱财、利益,供给世俗的生活所需,所以恰当而善巧的守护是必要的。

第三是善知识具足:

在生命的成长过程中,有良师益友在为人处世、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给予提携、教导是极为重要的。

第四是正命具足:

除了前面所说的经济来源要正当,而且还要善于理财,收支保持平衡。

年少的婆罗门进一步问到:“这一生富贵安乐可以通过如上所说而得到,那么以后的生命过程应该如何保障呢?”佛陀告诉他要具足四种条件。
图片
四种修行,能保障未来
第一是信具足:
佛陀的福德与智慧最为圆满,并且可以将所证悟的教法善巧地教授给众生,所以要对于佛陀以及佛法有信心。
第二是戒具足:
五戒是一切戒律的根本,基于一定的因果正见,可以得知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会招感不可爱的果报,而饮酒会扰乱人的心性,肇事生祸。所以,无论求现世或后世的利益,有漏亦或无漏的功德,都要清净地受持五戒;
第三是施具足:
自己并不富裕,为何要花钱去布施他人?《大智度论》上讲:“有五大施。何等五?一者、不杀生,是为最大施;不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亦复如是。”所以,持守好五戒就是很好的布施了。
第四是慧具足:
对于苦、集、灭、道能够如实认知,依教奉行。
当我们可以成就此四法,以信心为根本,以戒、施为立身社会的事行,以慧为趋向解脱的理证,就可以获得未来的安乐。
摘自:文殊院